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365体育投注办公室 > 履职依据 > 政策文件 > 365体育投注办文件
索引号: 1134160073302996XP/202404-00009 组配分类: 365体育投注办文件
发布机构: 365体育投注办公室 主题分类: 商贸、海关、旅游 / 通知
有效性: 有效 文号: 呼政办发〔2024〕20号
成文日期: 2024-04-18 发布日期: 2024-04-18
365体育投注办公室关于印发《呼伦贝尔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4-18 17:00 来源:365体育投注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呼伦贝尔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3—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2024年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4年4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呼伦贝尔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3—2025年)

2024年4月

前    言

 

       为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和《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立足文化和旅游发展内在要求,顺应融合发展趋势,找准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发展优势,推动呼伦贝尔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现编制《呼伦贝尔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3—2025年)》,明确2023—2025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空间格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今后三年呼伦贝尔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导向和行动指南。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2020—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成就

第二节 2023—2025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面临形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五节 空间格局

第六节 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丰富文旅融合供给

一、推进艺术创作表演与旅游供给的融合

二、推进文博考古与旅游供给的融合

三、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供给的融合

四、推进群众文化活动与旅游供给的融合

五、推进文化创意与旅游供给的融合

六、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文旅融合市场主体

一、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二、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

三、支持新业态发展

四、加强投资引导

第三节 激发文旅融合消费活力

一、加强市场推广

二、营造消费场景

三、繁荣夜间文旅

四、促进四季发展

第四节 提高文旅融合市场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规范市场秩序

二、优化营商环境

三、深化综合执法

第五节 协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

一、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二、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

三、推进文旅公共服务融合

第六节 夯实文旅融合的科技支撑

一、推进先进科技在文旅融合中的运用

二、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

三、积极发展文旅装备

第七节 提升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效益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大力倡导文明旅游

三、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

四、促进产文旅融合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二节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四节 建立完善投融资机制

第五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2020—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成就

2020年以来,呼伦贝尔市抓住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发展机遇,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线,聚焦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和全域优势资源整合。经过三年的扎实工作,前期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文化和旅游工作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健全。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负责推进落实国家、自治区和365体育投注确定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及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截至2022年末,365体育投注拥有公共图书馆15个,群艺馆、文化馆15个,备案博物馆30座(总分馆制7家)。草原文化(国际)交流中心正式运营,乌兰牧骑宫竣工投入使用。365体育投注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72%,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71%。成功承办第九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积极筹备全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十四冬”场馆已全部竣工。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中心城区15分钟文化惠民服务圈,11个文化惠民综合体和29支文化惠民志愿者服务队,升级改造市文化馆等4个场馆,完善建设靠山街道等2个社区场所。丰富惠民文化活动,呼伦贝尔市国有文艺院团采用线上线下同步演出方式,持续组织实施“呼伦贝尔文艺惠民演出工程”,包括“百团千场下基层”“草原文艺天天演”等系列活动,共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演出服务活动111场次,11支旗市乌兰牧骑完成“草原文艺天天演”惠民演出1075场次,惠及农牧民群众71.37万人。依托各级各类公共文化馆(站)、图书馆,线上线下结合组织开展惠民文化活动1600余场,服务总人次达1139.8万人次。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逐步规范。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健全非遗代表性名录体系为重点,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体系。365体育投注已建立四级非遗保护体系,申报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18项、自治区级123项、市级239项、旗市区级457项;申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0人、自治区级155人、市级465人、旗市区级785人;申报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4个。出台《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管理条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每年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大力实施文物保护工程、抢救性记录工程和非遗数据库建设。365体育投注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4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795处,365体育投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文化艺术创作成果丰硕。贯彻落实365体育投注总书记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编制完成《呼伦贝尔市乌兰牧骑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0年)》《呼伦贝尔市文化艺术之都暨“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各旗市区共投入3727.63万元支持乌兰牧骑新创剧(节)目1012个(部),共有123个(部)作品斩获国家级及自治区级奖项。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乌兰牧骑歌舞晚会《一江同系民族情》获批全区乌兰牧骑发展专项资金120万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乌兰牧骑获批“全区国有文艺院团交流演出”专项资金20万元。文化艺术领域的创作成果瞩目,通过实施打造呼伦贝尔文艺之都“十个一”工程,积极为12个国有文艺院团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市本级专项资金1391万元,新创舞台艺术作品228个(部),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41个(部)。原创话剧《不灭的火焰》列入呼伦贝尔市特色党课,荣获2020年度内蒙古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并收录在《自治区党史题材喜剧小戏小品创作入选剧本汇编》。呼伦贝尔市艺术剧院创作的《永恒的旋律》——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经典作品音乐会获批全区艺术发展专项资金90万元。选送的作品《森林中的考考乐》获全国第十九届广场舞类群星奖,舞蹈《使鹿部·伊堪》荣获全区“五个一工程”奖。2022年新创作的献礼党的二十大歌曲《文化力量》被多家国家级媒体转载。

文化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扶持强有力,365体育投注秉承“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根”“项目库建设是产业发展的种子”的发展理念,积极筹建呼伦贝尔市宣传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目前已建成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中俄蒙文化创意产业园、鄂温克族自治旗马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主题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呼伦贝尔市数字文化产业创业园项目。2021年365体育投注有2家企业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小微文化企业”称号。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区内的巴彦托海镇蒙艺工艺品工作室被评为2022年自治区级创业示范店。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十足,365体育投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工艺美术大师、杰出青年设计师、青年雕塑家等。截至2022年,365体育投注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呼伦贝尔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8家。太阳姑娘等3家企业的9件商品入选2021年度“内蒙古礼物”,让更多的呼伦贝尔文化企业品牌标识走入了全国消费者的视线。

旅游发展稳健量质并举。加快A级旅游景区创建步伐,截至2022年,365体育投注(含满洲里市)总计A级旅游景区57家,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18家、3A级旅游景区15家、2A级旅游景区23家。已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呼伦贝尔古城步行街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接待水平复苏回稳,截至2022年365体育投注旅行社415家,星级饭店37家,自治区星级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41个。运通旅行社成为内蒙古首家通过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评估验收的旅游企业。2022年365体育投注接待国内游客达12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163.67亿元,分别跃居全区第二和第一。积极培育冬季旅游,开展冬季冷极马拉松活动,有效促进了文旅宣传。365体育投注连续7次获得“十佳冰雪旅游城市”,呼伦贝尔大雪原品牌在国内冰雪旅游市场已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辨识度。“呼伦贝尔号”旅游列车开启原生态极北之旅,在夏季成功开行16趟、接待旅客800余人的草原森林之旅基础上推出冬季高端体验产品。“冰雪秘境·心灵牧场”冬季旅游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筑梦冰雪·相伴冬奥”全国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名单。

文旅融合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365体育投注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切实响应将文旅业由优势产业向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转化的发展方向,印发了《呼伦贝尔市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成立全区首家、365体育投注性的文旅产业协会。365体育投注市场主体数量实现稳步增长,项目数和投资额双创历史新高、同比实现倍增。加速培育文旅精品项目,举办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旅游节、呼伦贝尔冰雪文化运动旅游季、市中心文化区“六馆一湖”室内室外一体文旅深度融合系列活动。加快文旅信息化建设,整合365体育投注文化和旅游资源,上线“呼伦贝尔数字文旅平台”,在全区率先推出分时预约系统、“如厕通”小程序和“文化惠民活动日历”等暖企惠民内容;开发全区首个文旅融资平台“融易宝”,促进银行对文旅重点建设项目的信贷扶持。截至2022年,365体育投注共有28家金融服务机构入驻平台,文旅中小微企业159家在平台进行注册登记,发布26款金融产品,引资融资额度达11088万元。深入推进文旅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印发《呼伦贝尔市优化旅游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呼伦贝尔市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工作方案》。丰富文旅创意产品供给,365体育投注开展“一旗(市、区)一品旅游商品培育计划”,预计打造16个文创产品系列。为了推进非遗产业化和文创产品转型升级,设置文创和旅游商品专委会,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定文创和旅游商品的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交流。

第二节  2023—2025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面临形势

通过总体谋划和顶层设计,呼伦贝尔市积极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发展新成果,为谋划之后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处于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和旅游产业既是拉动内需、繁荣市场的现实举措,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纽带,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在此形势下,应清醒地认识到,365体育投注文化和旅游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对标对表先进地区,365体育投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仍不均衡,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提升,影响了总体流量的增长和客流的分布;文旅产业层级不高,市场主体发育滞后,缺乏高质量、高层次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优质资源”未能转化成为“优质产品”;文旅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较低;文化与旅游在产品、产业、市场、管理等方面的融合机制还不健全,各级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还不健全,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和游客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等问题。面对过去的成绩和问题,应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更快节奏,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见行见效,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奋力谱写文化和旅游发展新篇章。

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365体育投注总书记就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科学阐释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十四五”系列规划,对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站在文化自信自强的高度,对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呼伦贝尔市应注重把握和贯彻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理念,着力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着力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努力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

从内蒙古自治区看,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自治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内蒙古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工艺传承和文化旅游商品创新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努力将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区优势产业、服务业领域支柱产业和综合性幸福产业。锚定到2025年将内蒙古建设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先行区、中国北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向北开放文化和旅游交流样板区;到2035年全面建成文化和旅游强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体验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远景目标。呼伦贝尔市对标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提高站位、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推动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从呼伦贝尔市看,365体育投注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内蒙古发展大局中推动自身发展,应从实际出发,奋力开创发展新局面。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呼伦贝尔市应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在东部盟市中聚焦“打造国内一流的草原森林生态和边境旅游目的地”的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富饶和谐安宁的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市应深刻认识文化和旅游发展形势,着力发挥特色优势,正视差距不足,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为365体育投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新支撑。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365体育投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365体育投注文化思想,全面贯彻365体育投注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对标落实“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要求,打响“北疆文化”品牌,着力推进文化铸魂、文化赋能、旅游为民、旅游带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呼伦贝尔市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文艺之都,建设国内一流的草原森林生态和边境旅游目的地,推进文旅产业提标提效高质量发展,向着文化旅游强市奋斗目标稳步前进。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增强旅游获得感。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拓展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传播、彰显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不断探索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突出特色,立体发展。挖掘呼伦贝尔草原文化特色,进一步强化呼伦贝尔大草原品牌形象。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构建具有影响力的系列品牌,形成立体品牌体系。

需求导向,创新发展。主动适应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需求的变化,扩大文化和旅游优质供给,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全面推进模式、业态、产品、服务和科技创新,提高游客满意度和居民获得感。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两山”理念,守好生态底线,加快构建绿色文旅产业体系,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把生态环境保护、文旅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有机结合起来,优化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发展空间布局。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目标定位:文化旅游强市;

主题定位:国内一流的草原森林生态和边境旅游目的地;

形象口号:“走遍千山万水 呼伦贝尔唯美”。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末,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全面凸显。文旅融合产品体系基本成型,文旅融合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文旅融合消费场景拓展成效显著,现代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文旅融合数字化建设步伐加快,文化旅游市场治理效能不断优化,以“呼伦贝尔大草原”为引领的立体化文旅品牌影响力更加彰显。以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为抓手,引领带动365体育投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保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稳居全区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打造成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的文艺之都,基本建设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国内一流草原森林生态和边境旅游目的地。

专栏2-1  呼伦贝尔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分  类

序号

指    标

单位

属性

2022年

2025年

文化

1

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

%

约束性

99.7

100

2

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

%

约束性

99.7

100

3

主要文创企业

预期性

59

69

4

拥有艺术表演团队

预期性

13

14

5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约束性

-

2.76

6

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

预期性

0

2

7

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

预期性

0

2

8

自治区级非遗特色街区

预期性

0

2

9

自治区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预期性

0

4

10

自治区级文化产业园区

预期性

0

3

旅游休闲

11

旅游业总收入

亿元

预期性

163.67

630

12

旅游接待总人数

万人次

预期性

1268.99

3400

13

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数量

预期性

19

20

14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预期性

5

6

15

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

预期性

3

6

16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

预期性

0

1

17

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镇

预期性

0

1

18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预期性

0

1

19

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

预期性

2

3

20

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

预期性

1

2

21

自治区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

预期性

0

1

22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预期性

0

1

23

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

预期性

1

2

24

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预期性

0

1

25

自治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预期性

0

1

第五节  空间格

整合文脉、地脉、水脉、交通干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兼顾生态安全和旅游业发展,着力构建“两主四副六片”文化和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统筹推进365体育投注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利用。依托海拉尔区和满洲里市两个旅游中心城区,以及由四个旅游副中心城镇串联的旅游线路,以及六个依据当地特色所划分的文化旅游片区,形成“核心点状辐射、枢纽线状串联,片区网状协同”的空间布局。逐步完善旅游中心城市和旅游副中心城镇的综合交通服务功能,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对区域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度假区衔接,推进主题线路、旅游风景道、骑行道、步道、旅游航道等建设,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继续推出一批旅游风景道和自驾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草原文化游、森林文化游、民俗体验游、边境旅游、红色旅游等特色主题旅游线路。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进行差异化协调发展,分类建设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持续推进跨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区建设,发挥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打造若干休闲农业重点旗市区、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镇、民俗特色村镇、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

专栏2-2 优化旅游空间格局

两大旅游中心城市:海拉尔区,满洲里市;

四个旅游副中心城镇:扎兰屯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鄂伦春自治旗;

六大文化旅游片区:以中心城区为主体的文化休闲娱乐旅游片区;以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为主体的草原文化旅游片区;以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额尔古纳市为主体的中俄边境旅游片区;以牙克石市、根河市为主体的大兴安岭森林度假旅游片区;以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主体的民族森林文化旅游片区;以扎兰屯市、阿荣旗为主体的四季花园休闲度假旅游片区。

特色主题环线:

(1)经典“八”字旅游环线:依托较为成熟的满洲里市中俄边境旅游景区、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景区等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提供优质旅游服务,助力提升呼伦贝尔旅游知名度、美誉度;

(2)最美草原旅游环线:依托天然草原和呼伦湖、贝尔湖、额尔古纳湿地等河湖湿地资源,发展生态观光、民俗体验、自驾越野、马文化等业态,让呼伦贝尔大草原成为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3)最美大兴安岭、五彩呼伦贝尔旅游环线:依托森林文化、红色文化、民族风情、康养度假等良好基础,全面展现大兴安岭四季美景,让游客感受到不同时节、不同时段、不同角度的呼伦贝尔之美;

(4)岭南原乡体验旅游环线:依托独特的产业优势、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培育田园观光、亲子娱乐、乡村民俗、文化体验等模式,让游客感受乡村内涵美、文化美、精神美。

 

图1 呼伦贝尔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空间格局规划

第六节  区域调发展

旗市区的城镇中心区应围绕区域特质,通过健全基础设施、营造休闲氛围和完善产业结构,营造融生产生活和旅游休闲为一体、主客共享的发展空间。健全公共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积极盘活公共文化和旅游基础服务设施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博物馆建设提升工程,强化文化馆设施体系建设,创新打造融合性的非遗馆,打造标杆科技馆和美术馆,构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健全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推动重点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建设高品质文旅综合服务站点,拓展旅游交通服务设施体系,引导旅游标识系统建设。营造文明、满意、舒心的文旅休闲环境。强化文化、旅游与城市融合的发展理念,积极营造“市民享、游客赏、慢生活、细品味”的人居旅游环境。将建设高品质酒店、饭店、商超等作为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的重要抓手,规划布局历史文化和旅游休闲街区,推动城镇中心区域内景区提档升级,增强城市旅游的吸引力。完善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依托产业创业园区,开发产业依托型、历史文化依托型、民俗依托型、创意主导依托型等模式的旅游休闲产品,在园区内精心策划和打造体现产业文化特色的文旅项目。创建成为旅游休闲功能突出、旅游休闲环境和谐、旅游休闲产业完善,能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本地居民旅游休闲需求的城镇中心。

专栏2-3 创建中心城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

以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创建为统揽,构建“一长廊+四街区+六景区+五园区”为重点项目,文化、体育、农业、旅游、商贸等多要素多业态联动的文旅发展格局。

健全公共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呼伦贝尔大剧院、历史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少年宫、城市规划馆、中心湖区及成吉思汗广场等公共服务场地,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和卫生间、休息室等基础性服务功能。在星级酒店、特色街区以及交通枢纽等地,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构建以文旅咨询服务站点为载体,文旅信息服务平台、文旅宣传资料、文旅信息终端等组成的多渠道、多角度的信息资讯服务体系,提供更加全面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旅咨询服务,有效提升街区文化和旅游服务水平。

营造城市文旅休闲环境:着力建设一批星级酒店、特色饭店,增强精品民宿等多样化需求供给,引进大型商超和商业综合体,丰富文化和旅游产业链。将伊敏河文化艺术长廊打造成城市文明名片,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演艺交流活动,设立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创集市、音乐角等露天舞台,构建周期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充分利用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契机,加强对古城步行街进行市场营销,准确把握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古城步行街原生文化体验,提供“有文化的休闲”和“有休闲的文化”,感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体验。推动“六馆一湖”时尚文化街区向集“歌舞演出、文化娱乐、科技服务、艺术体验、高端办公及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城市会客厅建设,形成兼具个性与魅力的风尚地标。加快推进盟署历史文化街区和中东铁路文化街区的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的认定工作,坚持历史肌理与文化属性相结合、城市生活与文化体验相结合、时尚元素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完善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结合产业园区现状,高水平做好园区规划,明确各个园区发展定位,实现各产业集聚效应。数字文化产业创业园区发挥数字赋能的优势,吸引游戏、电竞、动漫、直播、区块链产业相关企业,构建起数娱文化产业链条;海拉尔农业发展园区凭借农业生产活动、田园风光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民族创业园区提升民族文化产品的时尚性,拓展民族文化产品的营销思路,助推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化;马文化创业园区开发以马文化为载体,将草原文化和都市文化相结合的大型实景马术演艺、马术俱乐部、马主题娱乐场等项目,形成高规格休闲产业集群;中俄蒙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借助三国文化进出口基地优势,搭建国际化文化交流平台,发挥外贸优势,促进与国外文化和商贸企业、平台的合作。

环中心协同带应立足城乡资源空间结构,从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和资源空间配置多方面协同城乡文化和旅游休闲空间。合理规划建设环城市休闲度假带,推进绿道、骑行道、游憩道、郊野公园等公共基础建设,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加强通往主要休闲旅游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村的道路建设,为城乡居民“微度假”“微旅游”创造条件。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在城镇规划布局中,围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提高空间配置效率。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扎兰屯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等旅游中心城镇与周边乡村文化和旅游联动发展,优化文化和旅游休闲功能,合理规划建设特色旅游村镇,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多元功能聚合,以乡村景观的改善优化乡村资源结构,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新空间。

乡镇苏木发展区应充分结合呼伦贝尔地域文化特色,保护利用当地传统文化,引导资源的进入,推进差异化协同发展模式,利用乡村文旅品牌的集聚效应,助推乡村文旅的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旅游,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加强“三农”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开展“送文化下乡”“戏曲进乡村”等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积极支持脱贫地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毗连片区协同发展,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的生态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系统性地整理域内乡村的协同机制。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文化和旅游品牌体系。

专栏2-4 旗市区文化和旅游差异化发展

1.海拉尔区:提升现代化城市建设水平,树立中国北方草原中心城区形象,突出城区接待服务功能,由中转站延展为旅游目的地。推动历史博物馆、博物院等文化场馆和体育公园、广场等群众活动场地的提升改造项目,持续建设休闲旅游集散地。挖掘海拉尔区独特草原工业城区文化和历史文化,加大老旧厂房和遗址的改造力度,依托特色街区和标志性建筑,打造都市休闲文旅产业聚集区。做大做强冬季旅游,延长冰雪旅游的产业链,树立“冰雪名城”的品牌形象。

2.满洲里市:利用自身的边境区位优势,持续增开国内外旅游航线,发展中俄蒙旅游合作区,积极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打造“一城游三国”的城市品牌,建设成为具有口岸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区。发挥满洲里市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全面提升满洲里市中俄边境旅游区、二子湖生态旅游区、套娃广场等景区景点发展水平,加强智慧景区、智慧景点建设。打造文旅消费集聚区,突出沉浸式体验和年轻化消费,大力发展“夜经济”。开展跨境旅游专列、航空旅游专线等边境旅游合作业务,拓展跨境旅游线路,推动缔结国际旅游伙伴城市。

3.牙克石市:做大做强“红”“绿”“金”“银”四色文章,发挥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岭上林都”等品牌效应。依托生态自然资源和农牧林等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森林康养、冰雪产业、冬季汽车测试体验、森工文化体验等文旅融合项目,着力发展森林人家和乡村接待户,打造夏季“草原森林旅游集散地”和冬季“冰雪旅游目的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中东铁路遗址文化为线索,融合文博、非遗和影视等主题,创新发展主题餐厅、酒吧等铁路文旅新业态。

4.扎兰屯市:坚持“四山一河”的可持续化开发利用,持续打造“春赏杜鹃、夏漂流、金秋采摘、冬滑雪”四季旅游品牌,重点激发生态公园、吊桥公园和湿地公园的特色升级,提升“塞外苏杭、北国江南”品牌影响力。加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小镇,保护和利用中东铁路博物馆、知识青年博物馆等文化历史遗存,注重文化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盘活市域内成吉思汗驿站等旅游业优质存量资产,鼓励乡村接待户特色化发展并提档升级,打造兼具边屯文化体验、冰雪旅游、农业休闲和乡村度假的岭东旅游目的地。

5.根河市:以森林和湿地为核心景观资源,擦亮“中国冷极”“敖鲁古雅”“森工文化”三张文旅名片,打造具有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文化深度体验功能的生态旅游区。围绕“森林之城、驯鹿之乡、养生胜地、中国冷极”的定位,综合性开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森林避暑康养等旅游产品类型,着力建设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和旅游休闲街区,策划四季文旅系列活动,培育具有根河特色的非遗文创品牌。加快推进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冷极村、满归伊克萨玛国家森林公园、卡鲁奔景区等景区品质提升,高品质推动自驾露营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通一路向北大兴安岭森林风景道精品线路。

6.额尔古纳市:依托大草原、大森林和大河流的资源优势,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提档升级,逐步实现观光旅游产品向“生态康养、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三大主题转型。完善市域内大兴安岭森林自驾游线路和相关基础设施,畅通交通发展大动脉,串联额尔古纳湿地、白桦林、乌兰山景区和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A级旅游景区,以国家级生态和旅游品牌引擎驱动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与建设。充分发挥中俄蒙边境自驾游的辐射带动作用,黑山头、室韦边境旅游小镇以及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结合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营造北疆旅游目的地。

7.阿荣旗:聚焦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特色民俗游“三色”旅游目标,创新推动阿荣旗东北抗联红色文化建设,多渠道拓展森林、湿地等生态游的游客体验,提升特色民俗文化、猎民文化的底蕴。在红色品牌打造上持续发力,通过打造红色文物展览、红色旅游路线、红色文化节庆等,激活红色资源,加大红色文化传播力度。完善图博勒国家森林公园、索尔奇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的基础设施,依托生态资源打造霍尔奇樱桃小镇、五家坡生态园等休闲度假片区。挖掘朝鲜族生产过程、生活习俗、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开发构建特色民宿、美食体验、玉石集市、夜娱夜市等休闲体验新场景,构建多样化消费场景。

8.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立足达斡尔族的渔猎文化优势,扩大地域特色文化和旅游供给,对接辐射“哈大齐”区域,重点打造兼具达斡尔民俗体验、农业休闲和历史研学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推进达斡尔民族园等现有景区和场馆的提升改造,规划餐饮、住宿、游玩体验等多种体验性区域,创新文旅消费场景。着力打造以额尔和乡、腾克村、西博荣村为集聚点的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开发腾克民俗村等乡村旅游接待户聚集区,形成规模发展效应。发挥“曲棍球之乡”的文化优势,以赛事活动为抓手,通过“曲棍球+”赋能文旅体产业,打造本土群众体育品牌赛事IP,利用文创产业深化体育与非遗的市场价值。积极开展“昆米勒节”“斡包节”“冰钓节”等特色活动,挖掘传统民俗文化特色,丰富四季旅游体验内容。

9.鄂伦春自治旗:围绕“岭上花园鄂伦春”发展定位,以阿里河镇为中心,以鲜卑历史文化、鄂伦春民族文化、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与森林湿地等生态文化为载体,打响“四大核心景区、两大特色节庆”的文旅品牌,突出民俗特色和区域特色,加快培育可深度体验的多主题文旅产品,形成多元文化引流、多业态融合的发展格局。在持续完善A级旅游景区设施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传统弓箭体验、军事夏令营、树屋星空等富有鄂伦春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活动。以节庆活动为突破口,挖掘兴安杜鹃赏花季、篝火节、森林音乐节、冰雪“伊萨仁”“莫日根”箭王争霸赛等特色文化旅游活动的潜力,延伸全季旅游产业链。加大对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宣传营销力度,有效提高鄂伦春文旅的知名度、美誉度。

10.鄂温克族自治旗:充分发挥紧邻海拉尔区并与多旗市区接壤的区位枢纽优势,走特色化发展之路,重点培育以民族文化体验、康养休闲度假、生态科普研学为主题的文旅活动,打造中心城区和周边临近旗市区的近郊游、生态游的最佳目的地。聚焦“沉浸式”旅游发展方向,在景区和产业创业园内引进非遗文创、非遗体验、主题邮局销售场景。实施精品战略,利用丰富的地形资源,开发骑行、徒步穿越等高品质户外探险基地;利用各苏木、嘎查闲置房屋,打造富有鄂温克民俗特色的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和精品民宿。借助自治区发展现代马产业的有利契机,围绕马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赛马活动,将马术赛事同休闲体验、文化传播等相结合,开拓新的文化旅游业态。

11.陈巴尔虎旗:立足呼伦贝尔大草原和莫尔格勒河的资源禀赋,着力打造“那达慕文化之乡”文旅品牌,在龙头景区的带动下,以特色体验活动锻造景区景点错位发展,致力于营造以生态和民俗体验为主的河畔草原深度游目的地。重点围绕G10呼伦贝尔大草原风景道、G331边境风景道和莫尔格勒河沿岸风景道,从村庄、景区、营地、驿站等不同层面完善设施、提升功能。完成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景区的5A创建工作,完善呼和诺尔景区、白音哈达景区、金帐汗蒙古部落等深度体验游景区的服务功能。推进文化演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增强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吸引力。积极开展草原马拉松、草原徒步、草原风筝节以及“天天那达慕”等体育竞赛和民俗活动,打造蒙古族特色文体旅游品牌。

12.新巴尔虎左旗:依托独特的历史、宗教、民俗和边境资源,以创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为重要抓手,以巴尔虎民俗体验和口岸跨境生态游为特色项目,打响“长调民歌之乡”文旅品牌,打造边境草原文化度假旅游目的地。着力推进巴尔虎蒙古部落旅游区和诺干湖度假区的升级改造,起到高A级旅游景区的龙头示范带头作用。提升诺门罕战役遗址、甘珠尔庙等景区的整体品质,完善旅游线路沿途的驿站、厕所等公共设施。结合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将吉布胡郎图苏木甘珠花嘎查打造为旅游休闲度假区,开展小规模观鸟、自然教育、民族文化体验活动。延展现有休闲生态旅游的消费链条,围绕蒙古族长调民歌举办草原音乐节,并结合陶力亚特搏克、巴尔虎嘎拉哈游戏、哲仁嘿等特色活动,开发参与性强的体验式体育赛事和游艺活动。深度挖掘马文化发展背景,开发马文化系列文创产品,打造《马之舞》《蒙古马颂》等大型马术实景演出,持续举办蒙古马耐力赛,争取承办高规格的马术赛事。

13.新巴尔虎右旗:立足两湖两河、湿地圣山的独特自然资源和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的区位优势,重点提升现有旅游景区的品质,致力于建设边境草原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错位发展的金海岸、拴马桩、贝尔湖生态旅游景区,结合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开展具有呼伦湖特色的生态旅游活动。提升旗域内的接待服务水平,重点完善克鲁伦营地等休闲度假地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利用闲置的小镇民居,打造星级乡村(牧区)旅游招待户、星级饭店。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打造呼伦贝尔羊肉、呼伦湖野生鱼、贝尔湖野生鱼等特色美食文化品牌,充分融入美食画作、非遗、旅游地标等元素推出旅游美食主题宴。与其他地区或节庆联动,举办创新、时尚的音乐节、篝火晚会等活动,扩大宝格德乌拉民俗文化旅游节、中俄蒙国际巴尔虎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的影响力。

14.扎赉诺尔区:深入挖掘“万年历史文化、千年草原文明、百年矿山历程”文化底蕴,塑造“呼伦湖畔 猛犸故乡”旅游品牌形象,打响扎赉诺尔文旅品牌。提升呼伦湖景区、猛犸旅游区、矿山博物馆、矿山遗址生态博物公园等文旅项目的发展水平,加强智慧景区、智慧景点建设。积极开发猛犸象、蒸汽机车等特色文创产品,打造扎赉诺尔区文旅形象名片。结合现有旅游资源和文博场馆,增加交互式体验,融入高科技元素,大力发展研学游。丰富夜间休闲旅游业态,积极建设集休闲购物、特色美食、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区。

加强市域内的合作。以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加快现代都市圈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海拉尔区和满洲里市两大旅游中心城区应继续深入挖掘彰显呼伦贝尔文化的文旅资源,形成以呼伦贝尔城市文化为底蕴和品牌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范本;扎兰屯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鄂伦春自治旗四个旅游副中心城镇应集聚自然和民族资源优势开展文旅商体的深度融合,协同其他旗市区促进365体育投注文旅产业发展。加强与内蒙古森工集团合作,共同打造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市域内借助交通网络布局,依托特色文化主题,联合打造呼伦贝尔草原国家风景道—大兴安岭北麓泰加林国家风景道精品旅游线路和穿越原始林、探寻“两极”(冷极、北极)自驾主题线路,将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推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互动、共促发展的良性格局。

加强和周边城市的合作。在内蒙古自治区内聚焦“草原多彩明珠,北疆文艺之都”文旅品牌,通过与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构建东部五盟市文旅协作联盟。构建东部地域特色文化圈,打造蒙东草原森林文化旅游带,联合举办旅游推广活动、旅游路演,合作推出旅游产品,共同做大旅游市场,辐射自治区内的周边城市。

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大国内交流力度,围绕大兴安岭、冰雪、红色文化等主题跨区域精品路线,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开展区域联动,开发大兴安岭自驾游等跨区域精品线路,共同打造中国冰雪文化旅游带、东北抗联文化圈。深化京蒙对口协作机制,加强文旅领域的合作交流,继续搭建文旅宣传推介和人才培养交流的平台。提升对俄蒙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水平,参与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持续提升中俄蒙口岸区域文化旅游合作机制。在已有的三边或双边经贸合作的基础上,扩大交流合作,打造边境旅游风情项目及民俗饮食街区文化和节事文化项目,建立多元化的口岸特色旅游文化区,推动满洲里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参与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在境外开展文化领域投资合作,优化对外文化贸易结构,着力提升中俄蒙对外文化贸易合作水平。促进国际文旅深入合作,开通更多国际航线,丰富跨境旅游路线。

专栏2-5 区域交流合作

1.市域内特色主题环线:

(1)边境文化主题线路:沿着国道331,途经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额尔古纳市;

(2)红色文化主题线路:途径满洲里市—海拉尔区—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阿荣旗—鄂伦春自治旗;

(3)森林文化主题线路:途径海拉尔区—额尔古纳市—根河市—牙克石市;

(4)草原文化主题线路:途径海拉尔区—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市—扎赉诺尔区—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族自治旗;

(5)民俗文化主题线路:途经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

2.自治区内文旅交流合作项目:“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东部地域特色文化圈“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蒙东草原森林文化旅游带、“呼兴”区域合作,“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阿尔山市”四旗市文旅联盟。

3.国内文旅交流合作项目:京蒙对口协作签署《京蒙文旅合作框架协议》、黑龙江·呼伦贝尔“4+1”城际旅游联盟、中国冰雪文化旅游带、东北抗联文化圈。

4.国际文旅交流合作项目:海拉尔—乌兰巴托、海拉尔—赤塔、满洲里—乌兰巴托、满洲里—伊尔库茨克四条航线复航,举办中俄蒙经贸洽谈会,推出更多中俄蒙跨境旅游线路。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丰富文旅融合供给

一、推进艺术创作表演与旅游供给的融合

提升文艺作品质量。传承和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整体提升新时代呼伦贝尔文化艺术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鼓励国有文艺院团探索组建创作联合体,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艺术创作,采取委托创作、征集创作、联合创作,丰富艺术创作内容,统筹各地区音乐、舞蹈、美术、曲艺、杂技等艺术门类平衡繁荣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舞台艺术作品、美术作品等。

创新展演传播方式。定期举办优秀剧目展演、乌兰牧骑艺术节、草原音乐节等相关品牌活动,丰富市民和游客旅游休闲生活。搭建文艺作品展演平台,培育多元演出空间,推出一批文化演艺与商业、旅游深度融合的综合消费场所,探索发展“沉浸式”演出和实景剧创作,探索灵活多样的小剧场发展,鼓励音乐酒吧、餐吧等发展,推出一批网红歌手和表演达人,打造特色演艺集聚区和演艺群落,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

二、推进文博考古与旅游供给的融合

塑造鲜明呼伦贝尔文化体系。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以现有人才为依托,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大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完善呼伦贝尔市考古学文化体系,尤其要在史前、隋唐、辽金时期等重要节点的考古研究工作,持续加大推进力度,争取取得重大突破;做好呼伦贝尔市红色革命遗产方面的调查工作,建立完善的文物遗址档案资料,围绕“哈克文化”“谢尔塔拉文化”以及红色遗迹等方面课题,进行广泛学术交流活动,深入研究;充分利用金长城、嘎仙洞遗址、黑山头古城、巴彦乌拉古城等文物资源,开发遗址公园,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创新旅游项目和活动,提升扎赉诺尔猛犸公园。助力北疆文化建设,着力打造地方特色北疆文化品牌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深入开展北疆文化研究工作,注重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统筹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哈克遗址博物馆、莫旗达斡尔民族博物馆等博物馆的提升改造工作,充分阐释呼伦贝尔在中华北方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支持呼伦贝尔文化相关书籍和文物图书出版,构建具有呼伦贝尔特色的文化遗产标识体系。

提高博物馆文化和旅游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博物馆藏品保存和陈列展示水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陈列展览品牌建设,打造现代化的藏品保护体系、科学管理体系、信息传播体系,不断提升各分馆的服务功能、发展层次和服务水平。支持博物馆依托宣传教育积累的经验,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形成覆盖面广、频次密集、类型众多的融媒体平台宣传矩阵,充分履行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完善馆内展览导赏系统,依托策展人导赏和有偿导赏服务,提升展览的传播度,优化参观路线,增添游憩设施,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打造数字博物馆项目,应用交互式网络技术助推博物馆教育能力的大幅提升。针对教师和学生初步建成“菜单”式博物馆课程,结合馆藏核心文物藏品设计相关教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根据儿童、成人和老年人的不同特点开发针对性的研学项目。改进志愿者服务工作,借助社会智力资源,增加博物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

增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分类推进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探索性推进理事会体系制度建设,构建权责清晰、执行高效的管理决策机制。鼓励博物馆自主研发文创旅游产品,招募合作企业,开展特许经营、IP授权等模式,拓展文创旅游产品开发渠道,由365体育投注出台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针对性文件,在政策上确保博物馆开展陈列展览策划、教育项目设计、文创产品研发、游憩服务取得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按规定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用于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藏品征集和对符合规定的人员予以绩效奖励等。合理核定博物馆绩效工资总量,对上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单位可适当核增绩效工资总量,单位内部分配向从事这项工作人员倾斜。

三、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供给的融合

鼓励文化生态保护区和非遗特色村镇、街区设立非遗工坊、展示厅、传承体验场所、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等,因地制宜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结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和文化节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相关元素融入旅游空间。鼓励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和有条件的景区、度假区、旅游饭店设立非遗工坊、展示厅、传承体验所(点)、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鼓励将旅游民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对接,推出一批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旅游民宿。鼓励旅游演艺创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支持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参与文化创意和旅游开发,鼓励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制作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导游词、宣传册、宣传视频等,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四、推进群众文化活动与旅游供给的融合

鼓励发展依托民俗民间资源的体验游。依托地域资源优势以及文化特色,举办传统文化节庆民俗活动。通过举办那达慕大会、瑟宾节、巴斯克节、篝火节、美食文化展等活动,充分展示呼伦贝尔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风情和草原森林生态,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和产业发展。结合365体育投注各旗市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系列工作,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文化系列活动,拓展民俗旅游发展潜力。

鼓励发展依托群众文化活动的观光游。充分发挥草原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乌兰牧骑宫、往日时光音乐厅、博物馆等各类文化服务场所的作用,开展游客和居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进景区”等系列活动,把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为特色品牌,将特色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引入景区、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等旅游空间,组织乌兰牧骑等精品演艺进景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载体。

鼓励发展依托文旅新空间的休闲游。深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广场、公园、红旗书吧、城市绿道、社区活动中心、乡村文化礼堂等场所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鼓励旗市区举办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地“村晚”,组织乌兰牧骑等群众文化活动进基层,举办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广场舞教学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文化品位,着力满足游客直观地体验当地群众生活、文化生态的精神需求。

五、推进文化创意与旅游供给的融合

打造文化创意品牌。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推动文博业、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业态升级,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深入挖掘影视、动漫、电竞等现代流行文化的时尚元素,添加在旅游商品生产和活动策划中,提升呼伦贝尔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现有的景区、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等旅游空间中引进国潮、国风、国漫等主题文旅项目,引进潮流品牌零售商户。构建以文化创意为价值内核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开发文旅创意商品,发挥“手办”经济效益带动作用。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建设,扩大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举办文化创意产品展览会,完善文化创意产品结构,扩大文化创意品牌的影响力。

创新文旅体验方式。抢抓文旅产业发展新风口,开发数字化文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等新型旅游服务。持续开展《英雄传说》《古城回想》等大型实景剧表演,开发无人机表演、光影秀、烟火秀等文旅演艺项目,推进沉浸式体验在景区、博物馆、文化场馆、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等场景的应用。盘活存量资源,以老旧街区、厂房改造和美食街、步行街升级为契机,建设完善海拉尔区河东胜利大街文化休闲街区、满洲里市中东铁路第一站历史文化街区、扎兰屯市历史文化街区、牙克石市喜桂图特色餐饮街区、额尔古纳市俄餐一条街等特色文化街区,构建文化创意主题的文商旅综合体,满足休闲、旅游、商业以及居住的多元需求。

六、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实施“旅游产品提升”工程。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档升级一批景区度假区。根据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差异化协调发展,协同跨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区建设。充分依靠艺术专业手段和科学先进手段,将旅游资源进行艺术化处理,聘请历史、文学、建筑、工艺美术、园林、服装设计以及音乐、书法、绘画、雕刻(塑)、装潢等专业人员,积极开发手工皮具、桦皮画、民族服饰、剪纸等工艺品,打造一批弘扬传承呼伦贝尔文化的旅游精品。

实施“旅游产品创新”工程。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加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和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星级酒店,推动民宿集群发展,助推酒店住宿主题化、特色化发展。围绕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活动,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旅游产品。

专栏3-1 丰富文旅融合供给

深化文艺作品质量提升:推动新时代民族音乐、舞蹈、美术、曲艺、杂技等艺术门类的精品创作,争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1项。重点扶持创作大型舞台艺术精品3部(其中冰雪主题、民俗文化主题各有1部),争取有1部大型优秀剧目入选国家级扶持项目;推出100件优秀主题性美术、书法精品,扶持5个美术、书法精品展览;扶持2个传统杂技与竞技活动,争取入选1个自治区级及以上杂技艺术重点扶持项目。

创新展演传播方式:鼓励国有文艺院团以及景区利用草原、湖区、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等资源,探索“沉浸式”的实景剧目创作和演出模式。鼓励文艺院团建立优秀剧目轮流演出机制,集中打造2—3个留得下、传得开的全国知名经典剧目。鼓励发展小剧场,活化利用老厂房、古建筑、电影院等,推出旅游演艺、非遗等特色小剧场,构建协同发展、便民惠民的小剧场发展格局。鼓励各院团推出一批小型、快捷、灵活的微型网络艺术作品,每年重点推出1部以上优秀网络作品。鼓励在旅游中心城市、特色旅游城镇、4A级以上旅游景区发展驻场驻点演艺项目。

塑造鲜明呼伦贝尔文化体系:重点推进哈克文化和鲜卑历史文化的考古学调查研究,证实哈克文化和鲜卑历史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彰显“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的文化特色。推进哈克遗址博物馆提升工程,在博物馆中打造智能化、互动化、沉浸化观展体验,加强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工作。推进嘎仙洞遗址保护工程,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打造文旅融合的保护利用范本。打造戍边文化品牌,推进边境卡伦文化与边境旅游融合发展,建设戍边驿站体系及黑山头博物馆等线路文化设施的提升改造。

促进博物馆创新发展:推进博物馆建设和提升,重点加快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打造成为能够代表内蒙古地域文化的博物馆之一。推动各类主题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开办非国有博物馆。甄选文博场馆标识性馆藏,举办文博创意产品设计活动,推出文博创意产品进机场、进公交、进景区、进商圈、进直播系列品牌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建设:以非遗表演艺术类、传统工艺类、节庆民俗类、体育游艺类等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核心,以景区景点和旅游度假区为依托,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新路径。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精品演艺、文创和非遗进景区”“精品演艺非遗文创惠民展演”等文旅推介展示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展厅及传习场所。着力推动建设一批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自治区级非遗就业工坊。鼓励非遗特色融入景区、旅游休闲街区、村镇建设。持续打造非遗旅游街区,以草原文化、森林文化、农耕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为依托,积极创建自治区级非遗特色乡镇、特色街区。

积极发展民族特色的群众活动:基于民族节庆的传统,增添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参与性的项目活动,激起全民参与的热情。在那达慕大会的传统竞技活动中加入专场蒙古剧演出、内蒙古相声比赛、赛畜会等,开设文化创意市集,让当地手工艺品制作者和艺术家展示和销售他们的作品,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凭借“曲棍球之乡”的特色名片,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可在民间开展曲棍球趣味比赛,举办木球、毛球、火球等多种曲棍球竞技和表演。在巴斯克节,举办文化创意市集,布置大型的巴斯克彩蛋装置艺术,邀请当地和国际艺术家创作彩蛋艺术品,形成主题鲜明的民俗旅游品牌。同时,围绕“一镇一品”打造流动的赛场集市,联动区域旅游、文化、美食、特色产业等资源,推介乡村美景好物,借助群众活动的契机,在促进体育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上展开新的探索。

文艺惠民演出服务:持续组织举办“文化旅游惠民月”“百团千场”“草原文艺天天演”等系列惠民演出,定期举办草原文化节、乌兰牧骑艺术节等节庆活动。演出形式不仅限于传统的歌舞、戏剧等表演形式,还可以包括现代音乐、舞蹈、话剧、杂技、魔术等多种文艺形式,满足不同观众的口味。鼓励观众参与演出,举办群众合唱、广场舞比赛等,增强观众与演出的互动性。

六进景区系列活动:“演艺、文创、非遗、图书、旅游商品、红色文化”进景区系列活动。鼓励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创新展示非遗、红色文化等项目,帮助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同时,增加景区的吸引力,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

打造文化创意品牌:利用新媒体与影视产业,借助影视和真人秀IP赋能,将影视电视热度转换为文旅流量,推出寻龙诀、白鹿原、夜宴等经典场景线路游,增强文旅活动的影响力。打造兼具实用功能性同时蕴含其精神文化与创意时尚外观的文创IP产品,实现“产业文创化 文创产业化”打造文创产业经济链,赋予景区更多新的价值。

创新文旅体验方式:在海拉尔区和满洲里市两个旅游中心城区各引入一个标志性文商旅综合商业体,重现城市历史商业地标,开发街区实景剧本杀、故事馆剧游、Citywalk等文化及潮玩项目,打造出集空间游玩、市井体验、主题沉浸互动、歌舞演艺、文化社交休闲等为一体的新消费场景。

创建A级旅游景区:完成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完成金龙山休闲度假旅游区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推进额尔古纳市哈乌尔河景区、额尔古纳市草原在这里旅游景区、根河市伊克萨玛国家森林公园、根河市卡鲁奔国家湿地公园、内蒙古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相思谷景区等3A级旅游景区创建,推进呼伦贝尔市冰上运动中心景区2A级旅游景区创建。

打造核心度假产品:启动莫尔道嘎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推进牙克石、扎兰屯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建设项目、牙克石市凤凰山文旅康养生态度假区项目、额尔古纳市自兴森林康养度假区项目。

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呼伦贝尔礼物”等特色产品,整合非遗传承、农产品、工业产品等,促进工艺品、特产、生活用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鼓励和扶持中小微特色企业开发“前店后厂、参观体验式购物”旅游项目。打响呼伦贝尔美食品牌,充分发掘呼伦贝尔美食文化,实施“饮食匠人培育和推广”,继承和创新开发特色菜肴、小吃等美食精品,重点培育“呼伦贝尔12味”“西旗羊肉”“全鱼宴”“三河牛”等美食品牌。加快推进鄂温克族自治旗索伦大街蒙餐聚集区特色餐饮美食开发升级,打造呼伦贝尔特色蒙餐休闲消费街区。推出美食旅游特色线路产品,着力打造旅游美食名片,培育旅游美食消费大市场。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文旅融合市场主体

一、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鼓励大型文旅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文旅产业集团。鼓励大型文旅企业通过共享资源、生产协作、开放平台等方式,带动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文旅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推进文旅市场主体升限升规纳统。引导文旅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有代表性、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文旅企业品牌。培育引进新闻服务、创作表演、工艺美术品制造、景区游览、各类文化中介服务等大型文化旅游企业。坚持政府规划引导、专业机构运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注重资源禀赋、功能定位、比较优势,合理布局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园区、基地。建立产业园区区域协作发展机制,鼓励和引导跨地区产业园区结对共建、联动发展,推动园区之间在企业、项目、人才、渠道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改造提升传统业态,推动园区由要素集聚空间向创新发展平台转变。

二、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

支持中小微文旅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在提供个性化、多样性、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形成比较优势。加大对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政策支持,建立孵化绩效与政府补贴联动机制,根据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孵化企业、解决就业等主要绩效指标增长,可加大对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后补助力度。积极孵化一批发展前景好、潜在价值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和小微企业。鼓励文旅企业合理利用传统工艺资源,吸纳传统工艺传承人、从业者参与生产。

三、支持新业态发

发展文化和旅游融合重点业态,不断培育融合新业态,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博物馆体验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业态提质升级。合理规划建设旅游演艺集聚区,鼓励发展中小型、主题型、特色类旅游演艺产品。加强对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挖掘,鼓励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研学旅游,创设生产体验场景,开发集文化体验、科技创新、知识普及、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新型研学旅游产品。推进数字经济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互联网旅游企业对接合作,加大数字化、沉浸式、互动性等文化和旅游项目设计开发。推动各类消费场所向文化空间转型升级,实现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剧场影院、文博展览、特色餐饮、主题酒店等多种业态的融合共生。

四、加强投资引导

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级、自治区级资金支持。建立动态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库,统筹专项资金,综合利用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基金注资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具有标志性、突破性的重大项目和典型项目的支持力度。聚焦重点领域,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健全完善跨界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在协同创新中跨行业跨企流动。完善科技创新投资容错机制,鼓励国有资本敢于投向科技创新领域。鼓励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文旅领域金融的支持力度,吸引文旅类风险投资基金和专业投资机构落户呼伦贝尔市,争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

专栏3-2 培育壮大文旅融合市场主体

推动培育重点产业链:积极培养优秀文旅产品链,积极发挥链长企业头雁引领和生态主导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启动呼伦贝尔市数字文化产业创业园、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鄂伦春自治旗文化产业园等3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创建,打造以创新生态积聚为特色的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的集群效应、生态效应。持续推进额尔古纳市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加大对试点地区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导力度。

建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规模合理、特色突出、文旅深度融合的文化和旅游景区、度假区、城区、小镇、产业园区、综合体、产业带等建设,争创1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1个自治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三节  激发文旅融合消费活力

一、加强市场推广

深化呼伦贝尔大草原核心品牌形象,营造以森林文化、边境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时尚文化等多彩文化为底色的立体文旅形象,缩小呼伦贝尔的淡旺季旅游发展差距。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塑造产业时尚文化标识,改变游客对于呼伦贝尔的传统认知。发布文化和旅游宣传口号,签约宣传推广大使,构建立体全面的品牌体系,提升呼伦贝尔文化和旅游品牌辨识度。编制呼伦贝尔历史文化、非遗文化、生态风景系列丛书,以“纸质图书+电子书+微视频”的立体出版方式推送。深入开展全方位宣传营销,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自媒体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等方式,全面拓展宣传推广平台。加强与微信、微博、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的营销合作,建立和完善自身新媒体矩阵,并加强相关平台热点话题的策划,利用重大活动、重要节事、热点话题等吸引社会关注。在东三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旅游客源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创新的宣传推广活动,通过线路产品专题推介会和OTA线上推广等方式,推出四季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产品、活动。

二、营造消费场景

争取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鼓励因地制宜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消费周等多种形式促进消费活动,完善常态化消费促进机制。鼓励各旗市区发放本地区政府消费券,支持金融机构、网络平台和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参与消费券的发放工作。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创新文化消费场景,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互动消费等新型消费方式。引导博物馆、老字号、特色店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发挥线上交流互动、品牌打造、精准营销等优势,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互促,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以需求变化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升级。

三、繁荣夜间文旅

丰富夜间消费供给,完善夜间服务保障,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优化夜间餐饮、购物、演艺、娱乐等服务,发挥集聚效应,有效满足夜间消费需求,构建多样化夜间消费场景,激发城市活力。鼓励图书馆、博物馆、书店等文化场所开发夜间服务产品,支持演艺场所引进沉浸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精品艺术项目。支持深夜食堂、深夜影院等配套功能完善。支持餐饮购物等场所和演艺相结合。持续挖掘套娃广场、东山红星不夜城、伊敏河畔等景区景点的夜游潜力。各旗市区至少形成一个具有品牌影响力、市场活跃度的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积极申报国家级或自治区(省级)品牌。

四、促进四季发展

扎实推进夏秋旅游,稳固旺季优势,延长旺季时间。打好草原观光避暑和多彩秋色品牌,丰富文化内涵,做好安全保障,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在传统旅游旺季的前后时段,合理安排节庆和文娱活动,宣传营销春天残雪映着野花、秋季草原共长天一色等景观,延长旅游旺季时间。运用价格杠杆调控客流,区分淡旺季的票价和产品价格,分流和缓解旅游高峰,提升游客的体验。

积极探索春冬旅游,开拓淡季市场,消减峰谷差异。着力开发淡季旅游产品,提升淡季旅游的吸引力。冬季积极开发冰雪运动、冰雪娱乐、冰雪人造景观等旅游产品,春季积极开发赏花、摄影等旅游产品。开展面向南方市场的初春赏雪、晚春观杜鹃花海的特色旅游,打造摄影、婚礼、研学等特色旅游。加大民俗体验、演艺展览、科普研学、民族美食、温泉康养、专列体验等受季节影响小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力度。

推动淡旺季协同发展。加强旅游资源、设施在淡季的多功能性利用,支持滑雪场在夏季开展滑草、越野等项目。利用淡季期间更新提升基础设施,开展服务培训、管理优化和产品研发。鼓励利用冬春闲暇创作文艺作品、生产手工艺产品等,实现全季文化和旅游活动开展的互补。

专栏3-3 激发文旅融合消费活力

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聚焦文化和旅游消费领域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积极申报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文旅综合体打造重点项目:海拉尔区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提升改造工程、满洲里市历史文化街区南区风情园项目、呼伦贝尔草原不夜城建设项目、额尔古纳套娃滨江文旅综合体、阿荣旗霍尔奇甜樱生态园。

实施城市首店和特色小店项目:布局文旅“首店经济”,每个街区引入1-2家品牌首店、网红店、新零售主题店、特色小店、老字号店等。

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支持各旗市区扩大夜间消费规模,发展夜演、夜展、夜读、夜娱、夜游、夜食、夜购、夜宿等丰富的消费业态,重点推进根河市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创建自治区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力争旗市区各培育打造一个标志性市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

推进冬季冰雪旅游重点项目工作:着力打造以海拉尔区、牙克石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额尔古纳市为冰雪文化旅游集聚区,持续跟进满洲里套娃景区滑冰场、扎兰屯市金龙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升级改造工程、内蒙古冷极村旅游建设项目、海拉尔冰雪四季运动综合体项目、牙克石市凤凰山滑雪场(国家级滑雪度假地核心区)提升改造项目、额尔古纳市自兴森林康养度假区建设项目的进程。加速构建以特色资源点相支撑、冰雪运动特色小镇相呼应、冰雪旅游精品线路相连接的冰雪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第四节  提高文旅融合市场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规范市场秩序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呼伦贝尔市优化旅游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阳光、亮剑、同心、强基、示范五大工程。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继续放宽准入限制,有序下放审批权限。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公示,完善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推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完善文旅行业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实行抽查事项清单管理,区分重点检查事项和一般检查事项,建立健全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稳步推进跨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推动“双随机”抽查结果部门间共享交换和互认互用。推进“互联网+监管”,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建设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统计和信息化监管体系,发挥大数据监管效能。创新旅游景区监管手段,落实“错峰、预约、限量”要求,提高智慧化监管水平。建设文化和旅游市场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实施风险评估和预警。

二、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完善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体系、评价体系建设,加强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乡村旅游重点村、星级乡村(牧区)接待户等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推进旅行社转型升级和导游服务质量提升,培育一批品牌旅游服务企业和优质服务明星,打造呼伦贝尔旅游服务品牌。夯实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基础,提升市场主体质量意识,倡导优质优价消费理念。出台适应呼伦贝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要求的地方标准、团队标准项目,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手段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旅游安全与应急救援,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强化质量主体责任,加大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旅游用车、旅游场所消防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监管,推动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健全旅游保险保障体系,为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深化综合执法

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呼伦贝尔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领导监督作用,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适应现代文化和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执法管理体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条例》《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协作联动机制,畅通线索通报反馈和信息共享渠道,形成边界清晰的执法职责体系,及时查处整治突出问题,实现行业监管责任与综合执法责任依法区分、有效衔接,推动相关领域综合监管机制创新发展并形成合力,提升综合执法效能。

第五节  协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

一、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打好盘活存量、做优增量的组合拳,大力推动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提升改造,逐步构建覆盖城乡、共建共享、实用便捷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在老破厂房等旧址改造的基础上完善优化公共服务设施,推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博物馆、乡村文化礼堂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文化场所由居民的日常文化消费空间向居民和游客共享的文化空间转变,鼓励在其周边建设一批舒适便利的公共游憩空间。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多元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发展格局,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积极适应信息时代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

二、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

提高旅游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突出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枢纽城市功能,以呼伦贝尔海拉尔机场为依托,建设大型综合客运枢纽,通过快速路网方式衔接机场与规划高铁枢纽,构建形成辐射周边、连接内外的航空、铁路、公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疏通串联海拉尔区和满洲里市两个旅游中心城区,扎兰屯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鄂伦春自治旗四个旅游副中心城镇的旅游专线交通网络。全面布局“低空飞行、房车自驾、界河游艇、旅游专列”立体式交通体系。优化旅游公共设施布局,增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咨询中心的服务功能。加强节假日高速公路和主要旅游道路交通组织、运输服务保障、旅游目的地拥堵预警信息发布。推进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游客服务中心等标识体系建设。实施“旅游厕所”提升行动,推动示范性旅游厕所创建工作。

三、推进文旅公共服务融合

创造公共文化服务新场景,在旅游设施、服务中增加文化元素和内涵,提高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融合发展能力。搭建旅游景区与社会业余文艺团体的合作平台,采取合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文艺演出进景区或巡回演出活动。支持有条件的旅游服务中心增加阅读推广、文化演艺、非遗展示、文创产品销售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相关元素融入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游客服务中心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文化馆、博物馆深挖地域特色文化,加强文创产品开发,拓展旅游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公共文化场馆创建等级旅游景区,将公共文化场馆纳入旅游线路,新增公共文化服务体验。进一步规范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招募,鼓励退休人员、文化艺术爱好者、学生等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推动建立各类文化和旅游志愿团体。

专栏3-4 协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

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中心城区及旗市区文化场馆、部分乡镇苏木进行推广复制,建设文旅惠民综合体。推动未达标的旗市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进行升级改造,鼓励有条件的旗市区建设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分馆,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

推进快速交通网重点工程:新建齐齐哈尔—海拉尔—满洲里高铁“齐海”段,推进齐齐哈尔—海拉尔—满洲里高铁“海满”段前期研究;实施满洲里机场改扩建项目,推进呼伦贝尔海拉尔机场改扩建前期研究,新建扎兰屯柴河通用航空机场,推进额尔古纳上库力通用航空机场前期研究。

建设自驾游服务体系:推进大兴安岭国家旅游风景道建设,打造一批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高等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和露营地。在旅游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镇的客运站、火车站配套建设自驾车租赁和还车平台,逐步构建覆盖365体育投注的落地租车、异地还车的租车服务网络。

旅游驿站厕所提升改造:实施建设“百座厕所提升改造”工程,重点支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旅游道路沿途、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旅游厕所并实现旅游厕所地区电子地图标注全覆盖。推动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驿站、自驾车营地的旅游厕所全部达到国家A级旅游厕所标准。按计划加快对22个旅游驿站、25个文旅微驿站(中石油加油站厕所)、5个森工集团林业管护站厕所、48座其他旅游厕所进行提升改造。

新兴业态基础设施搭建:加快推进自驾车和房车露营地建设,启动新巴尔虎右旗克鲁伦营地、中汽研凤凰山汽车营地、大兴安岭房车基地创建3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持续推进额尔古纳河乌兰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汽车营地建设、草原在这里汽车营地建设项目、室韦汽车营地建设项目、根河市房车露营地项目、满洲里套娃景区自驾营地建设项目。低空飞行机场建设,推动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通用机场建设项目。露营地建设,启动森工集团得耳布尔康达岭帐篷营地建设、根河市西乌乞亚撮罗子营地二期项目建设、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帐篷营地建设。结合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河和嫩江通航水域,以及水上和滨水旅游资源条件,拓展水上旅游航线服务。利用白阿、伊阿、伊敏、滨洲铁路,建设和改造景区连接线,优化和推广“森林小火车”旅游交通项目。

推进文旅公共服务融合:逐步推动365体育投注文旅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出一批有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典型案例。

第六节  夯实文旅融合的科技支撑

一、推进先进科技在文旅融合中的运用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内政办发〔2023〕1号)要求“呼伦贝尔市积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业,加快发展智慧旅游”,推动“文旅+科技”深度融合,加大数字技术应用力度,以数字技术推动线下演出和线上云演播共同发展。充分运用呼伦贝尔市官微、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传播优势,促进优秀文艺作品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展示。围绕文旅融合发展需求,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融合文化创意等元素,依托夜游、文博展览、非遗展示、演艺、主题街区等旅游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支持景区、饭店、餐馆等使用服务机器人及其他先进设施设备。

二、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

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围绕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充分挖掘呼伦贝尔特色民族资源、文化资源优势,丰富线上演播、新一代动漫、虚拟现实游戏、网络音乐、数字艺术、数字藏品、数字文博展览等数字内容供给,支持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等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借助全息展演、可穿戴表演设备、表演机器人、智能终端、无人机等技术,开发设计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增强文化体验感,提升数字文化创意产品附加值。

数字化引领智慧旅游。提升呼伦贝尔市智慧旅游指挥中心和大数据平台能力,建立智能监控、智能统计、智能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一机游”服务平台。鼓励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乡村旅游点等各类场景加速智能化建设,拓展自主预约、智能游览、线上互动、资讯共享、安全防控等一体化服务。加强与互联网旅行商合作,持续加大互联网营销力度。完善网络舆情监测应对机制,依托统一视频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构建高效完善的旅游管理体系。

三、积极发展文旅装备

结合呼伦贝尔市实际,强化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发展顶层设计,推动文化和旅游装备特色化、品质化发展。推进相关企业提高设计和制造能力,完善文化和旅游装备制造品牌创建,研发适合呼伦贝尔自然环境、旅游方式,满足文化和旅游需求的智能化、系列化装备。重点发展公共文化、户外运动、游乐游艺、冰雪娱乐、草原度假、乡村休闲等领域相关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融合、科技赋能,不断增强呼伦贝尔市文化和旅游装备生产能力。

专栏3-5 智慧文旅专项工程

呼伦贝尔市创建旅游休闲城市数字化提升项目。积极申请呼伦贝尔市创建旅游休闲城市数字化提升项目落地。依托呼伦贝尔市数字文旅项目,在数字化旅游休闲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夜间休闲服务建设、数字化旅游休闲业态创新方面进行数字化提升。通过数字化产业大脑提升,对数字底座提档升级,引入通用人工智能(AI大模型)技术并提升AI算力及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建设数字导游、智能行程规划、数字主播等旅游休闲引导服务支撑。实施数字化虚拟灯光秀,围绕中心城区地标建筑马超龙雀雕塑、哈萨尔大桥等方面展开。以“呼伦贝尔草原古城文旅元宇宙场景应用实现项目”为基础,优化升级驱动引擎,拓展数字展馆、在线演艺、数字非遗等场景建设,不断提升“古城文旅元宇宙”的覆盖面和应用场景,为广大游客和市民的旅游休闲提供丰富的数字化产品供给。利用AR增强现实、VR沉浸式游览实施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数字化改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数字化改造工程。

建设科技创新载体:鼓励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设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旅游科技示范园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

数字内容产业园建设子工程:探索建设数字内容产业园,建设“一二三四”的功能结构布局,即一平台:呼伦贝尔数(数字)智(智慧)文旅交易平台,主要依托呼伦贝尔数字文旅项目、建设版权、数字文创文化等交易平台;二片区:数字文化产业园的综合服务片区和产业融合片区;三区融合:建设呼伦贝尔市红色革命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休闲街区和数字文化产业创业园区;四基地:数字文化企业创业创新孵化基地、数字文化产品创意研发制作基地、数字文化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和数字文化产品展示(体验)基地。加强 VR / AR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文化上的融合应用,打造面向公众服务的数字文化中心,继承发扬区域特色文化,推动365体育投注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增强文化保护能力,提升365体育投注居民文化素养,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智慧文旅建设子工程:按照自治区“两中心、三平台”的架构,打造365体育投注“一平台、两片区、三区融合、四基地”提升365体育投注文化和旅游大数据平台,发挥公众服务、行业监管、文旅营销等功能。建立以全域、全季、全业旅游为目标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标准。持续提升“指尖上的呼伦贝尔”全域通小程序功能,助力呼伦贝尔市全域旅游智慧化升级。依托互联网、新媒体、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景区旅游资源,利用规模效应,拓展旅游营销方式,逐步建立传统渠道和微信、抖音、直播等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综合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营销。整合景区内已有智能安防系统数据,利用互联网+视频监控,低成本补充未能完善的安全死角,及时处理各种紧急事件。

提升文化和旅游装备水平:鼓励立足本市的自然特色和旅游方式发展文化和旅游装备制造业,在特色住宿(蒙古包、木屋、帐篷等)、自驾车旅居车及营地设施、户外运动、冰雪运动等领域研发、设计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智能化装备。

第七节  提升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效益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进一步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上的作用,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基地。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和民族团结理念有效融入景区整体规划、路线设计和陈列展示中,在导游讲解员讲解中融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中华文化故事、民族团结故事,体现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

二、大力倡导文明旅游

实施文明旅游创建工程。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促进文旅融合相结合,争创国家级、自治区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在文旅行业中培育文明新风,加大文明旅游宣传力度,引导市民、游客和从业者成为呼伦贝尔市文明形象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指导各地加强“双拥”文化,各类文旅企业和单位完善绿色通道,为现役军人、退伍军人和残疾军人等优抚人群提供优惠。依托呼伦贝尔市深厚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生态文化和先进文化深度开发研学旅行和科普教育,为游客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倡导理性出游、健康旅游,实现自然领略、文化感悟和心灵陶冶功能有机统一。

三、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

统筹红色旅游发展。深化全民国防教育,重点围绕阿荣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和满洲里市五个革命老区,基于各旗市区的资源开发、项目建设、线路打造、产品设计等情况,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游客身份,统筹推动365体育投注的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支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将红色文化纳入日常教学活动,利用革命旧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铸就强大红色精神动力。提升红色革命纪念馆展陈质量,利用数字影像、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体验性和互动性。建设提升一批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培育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历史人文、乡村休闲等融合发展。开发一批红色旅游文创产品,推出一批红色活动,发展红色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红色血脉赓续传承能力。

创新乡村旅游发展。完善道路、停车设施和旅游厕所等乡村基础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继续开展“美丽家园”示范村、“美丽庭院”示范户创建活动。大力发展乡村精品民宿,加快乡村住宿接待水平提升,积极创建全国和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培育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星级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结合民情、民风、民俗,发展休闲农业、农业观光、乡村度假等多种业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发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推动乡村旅游点线串联,建设海满都市现代农业主题休闲与乡村旅游区、草原牧歌西部牧业主题与乡村旅游区、林海雪原中部林猎主题休闲与乡村旅游区、森工之都牙克石林农主题休闲与乡村旅游区、亚洲伊甸园额尔古纳农林牧综合主题休闲与乡村旅游区、北国田园东部农业主题休闲与乡村旅游区。

四、促进产文旅融

加强文化和旅游与农牧林业、体育、工业、教育等领域的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整合农牧林区的生产生活资源,以生态农牧林业优势带动文化旅游开展,以文化旅游发展激活生态农业活力。充分发扬特色优秀原乡文化,完善旅游接待条件,打造传统游牧和林场文化体验项目,推出高品质、特色化生态农牧产品,带动提升三产的附加值,打造康养、休闲、度假等旅游新业态。抢抓承办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等重大体育赛事的契机,完善场馆基础设施,丰富体育赛事和休闲项目,提升金龙山、凤凰山滑雪旅游度假地的景区管理和配套服务,最大限度发挥体育产业和旅游业的叠加效应。深入挖掘呼伦贝尔市厚重的中东铁路和森林铁道文化,打造铁路工业旅游产品,为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工业遗产创造条件。申报工业遗产,依托扎赉诺尔工业遗产地改造的国家矿山公园和“明珠馆”现代工业基地项目的建成,开展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工业旅游试点创建。积极培育以生态农业体验、红色教育、工业参观体验等为特色的研学产品,创建一批研学资源丰富、课程体系健全、活动特色鲜明、安全措施完善的研学实践活动基地。

专栏3-6 提升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效益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示范市、示范区创建工作,持续创建“双百示范工程”,推出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歌舞、非遗体验、民俗体育等主题的研学和体验旅游路线,促进各民族在文化和旅游活动中交流交融。

文明旅游创建工程:倡导文明旅游,开展文旅志愿服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组织“文明旅游进景区”“倡导文明用餐 践行光盘行动”等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深入宣传“文明旅游”理念,积极申报自治区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开展呼伦贝尔市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评选。

落实双拥工作任务:落实公益性文化场所对优抚对象和驻军官兵开放优先窗口、开展活动,以军民共建、双拥为题材的文艺晚会,双拥文化产品创作推广,在365体育投注区域内的收费旅游风景区(点)对现役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军烈属、残疾军人凭优抚对象有关证件给予免费或优惠参观,现役军人和残疾退役军人参观游览公园、博物馆等享受优待等工作任务。

开发研学旅行项目:推动研学旅行基地的规范和提升。开展市级研学旅行基地评选,参与全国、自治区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评选活动。力争1-2所基地入围自治区级及以上的教育基地品牌。探索博物馆与社会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打造研学品牌。依托非遗传习基地和传统民俗、传统工艺展示体验场所或者民族非遗村落,提供丰富的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等民族非遗体验研学游产品;依托猛犸公园、矿山遗址生态博物公园、中东铁路遗址等文旅资源,打造知识科普研学游产品;依托满洲里市中俄边境旅游区、诺门罕战役遗址、呼伦贝尔东北抗联纪念馆、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区等革命遗址,打造励志拓展研学游产品;依托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森林、额尔古纳湿地、呼伦湖等自然资源,打造自然观赏研学游产品。

红色旅游重点项目:争创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以革命文物整体规划、连片保护工程为抓手,发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东北抗日联军片区重要作用,建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样板项目,打造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满洲里市红色旅游景区、鄂伦春自治旗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区、阿荣旗抗联英雄园、新巴尔虎左旗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等为主的红色旅游产品。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打造一批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全国红色旅游优秀演艺、红色足迹微视频、红色故事微漫画等作品。以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优秀红色讲解员等为示范带动,组成宣讲组,走进当地大中小学校开展主题宣讲。

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积极评选全国旅游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自治区“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镇”。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林业、牧业等乡村产业,发展田园艺术景观、共享农庄、众筹农业等创意乡村产业。开展民宿走县进场、文化走进民宿等活动,打造“草原民宿”“森林民宿”“民族民俗”等民俗集群,积极创建等级旅游民宿和星级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打造拉布大林—三河—恩和—蒙兀室韦—临江—太平—奇乾、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乡村休闲游憩带,推出一批以休闲农牧林业观光园、家庭牧场、森林人家、特色乡村民宿、乡村民俗文化体验等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产品。

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开展品牌赛事活动。依托扎兰屯滑雪旅游度假地和牙克石滑雪旅游度假地两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海拉尔东山滑雪场和满洲里室内滑雪场等相继建成,大力发展室内室外的冰雪运动。依托少数民族的特色,发展雪地赛马、马拉爬犁、冬捕等特色体育和旅游融合项目。以赛事活动为抓手,通过“趣味曲棍球”“冬季那达慕”“冷极马拉松”等赛事活动赋能文旅体产业,打造本土群众体育品牌赛事IP,深化体育与非遗的市场价值。

工业旅游重点项目:做好国家级、自治区级工业遗产的申报准备。申报国家工业遗产,力争创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依托厚重的中东铁路和森林铁道文化,打造铁路工业旅游产品;依托国家矿山公园和“明珠馆”现代工业基地,打造矿区生态修复工业旅游产品。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部门协同机制,推进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激发整体效应。各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支持文化和旅游发展,继续完善部门联动、共同参与的综合协调机制,形成发展合力。加强文化旅游广电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开展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依法依规发展旅游业。夯实文化和旅游统计基础,完善统计制度,提升统计服务能力。市文旅广电局与各旗市区在组织保障、落地实施等政策措施方面应互通合作,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管理体系、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

第二节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落实土地、财政、金融、投资、产业等支持政策。将文化和旅游发展所需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安排,在国家土地政策许可范围内,保证重要文旅产业设施、项目用地,鼓励利用老旧厂房、废弃厂矿,落实列入重点项目库的项目用地支持政策。重点保障主要业务经费,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专项资金对呼伦贝尔市重点项目给予扶持。整合规范已有各类文化专项资金。健全财政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强化经费动态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呼伦贝尔市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利用理事会、基金会等广泛吸纳社会支持,多方筹措经费。深化政企银合作,协调金融单位加大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对符合条件的融资项目予以利息补贴。出台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实施方案或专项支持政策文件。制定非遗传承活化、旅游新业态、文旅夜间经济等文旅融合重点领域扶持政策,对“首店”“首秀”等给予奖励。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和修订机制,确保国家、自治区、盟市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强化文化和旅游市级发展规划的统领作用,聚焦文化和旅游领域重点项目,加强上下联动和部门协同,明确规划实施责任。细化任务分工和责任分解,严格对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督导落实和监测评估,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总结。推动形成“党政统筹、部门联动、产业协同、社会参与”的规划落实责任体系。

第四节  建立完善投融资机制

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完善文化和旅游企业信用体系,健365体育投注场化融资担保机制。扩大文化和旅游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推进以示范旅游村为合作载体,通过“政保银企村”模式,在365体育投注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进货币信贷进村。推广“文化旅游公司+景点+村镇户”等融资模式,为中小微文旅企业和经营户提供联合授信。推进以知识产权融资为合作载体,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以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文化类无形资产,开发文化和旅游产业知识产权融资专属产品。

第五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理念。以实施“强文强旅”人才专项计划为抓手,努力实现文旅人才“双十进百”目标,即培育十名领军型人才、打造十个人才工作品牌、培养百名骨干人才。实施专业人才引育工程。通过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智,领军人才引领与乡土人才示范,助力提升文旅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实施政校企融合共育工程。借助高等院校人才与科研优势资源,依托企业作为实训就业基地,共同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优秀文旅人才。实施素质提升教育工程。对艺术、文博、非遗、群文、旅游、数字化等人才进行重点和强化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考察调研、轮岗交流、以赛代训、岗位育才、跟班学习等多途径多形式抓好素质提升教育。结合国家、自治区非遗项目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提高非遗文化传承人水平。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养本土原创型人才,注重扶持基层文化创作人才。完善舞台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储备,培育一批舞台艺术创作知名艺术家。围绕文旅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加强创意设计、经营管理、投资运营、数字文化等行业人才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