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投注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政策文件
索引号: 11152100588821802Y/202302-00004 组配分类: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转发】365体育投注关于印发《呼伦贝尔市“十四五”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及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通知 文号:
成文日期: 2023-02-13 发布日期: 2023-02-13
【转发】365体育投注关于印发《呼伦贝尔市“十四五”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及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2-13 来源: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旗市区人民政府,365体育投注各部门,驻呼伦贝尔市有关单位:

《呼伦贝尔市“十四五”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及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2022年第2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3年1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呼伦贝尔市“十四五”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及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为全面推进呼伦贝尔市“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十三五”取得的进展

“十三五”期间,呼伦贝尔市认真贯彻落实365体育投注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统筹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有序发展。

应急管理体系更趋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完善。旗市区级应急管理局全面组建、基本到位,新时代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基本形成。调整完成市级安委会、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防震减灾等议事机构,制定了工作规则和运行机制,应急管理指挥体制初步建立。新组建的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基本实现了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内部职能体系。应急决策和集中指挥、信息报送、新闻发布与舆情响应、应急联动等工作机制得到不断强化。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初步建立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和武警部队为突击、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现有国家综合性应急救援力量3400人,整合组建和加强常备救援力量880人以及呼伦贝尔市航空护林站7架应急救援直升机等。应急保障能力继续增强。积极推进应急救援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现有救灾物资储备库22个,形成了以市本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旗市区救灾物资储备库为支撑,辐射365体育投注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充分保障了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应急共建共治共享能力得到加强。积极推进灾害事故风险网格化管理,组建了新闻发言人、安全监督员等应急管理宣传监督骨干队伍,应急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提升。推动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同配合、新闻媒体广泛参与”的宣传教育工作体系,全民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健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明确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建立责任与考核相结合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依法治安能力有效提升。大力推进普法与执法有机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普法工作格局。实施监管执法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安全监管执法人员全部实现轮训、持证上岗。安全预防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预防体系建设,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升了重点领域和区域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十三五”期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造成238人死亡,比“十二五”期间减少22人;较大事故12起,比“十二五”期间减少9起。

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基础更加巩固。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得到加强,高新技术装备广泛应用,重大水利工程、气象水文基础设施、地质灾害隐患整治、应急避难场所、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设防水平大幅提升。创建26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完善了灾情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市-旗(市、区)-苏木乡镇-嘎查村”四级灾情统计管理队伍,共计1984人,形成了自下而上衔接紧密、运行顺畅的层级联动机制,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全过程管理。“十三五”期间,自然灾害受灾26.03万人,因灾死亡0人,紧急转移安置489人,倒塌房屋0间,直接经济损失6.08亿元,比2015年分别下降8.05%、100%、65.73%、100%、55.75%。

第二节“十四五”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全力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体系,推动形成365体育投注特色应急管理体制的关键时期,是深入推进平安呼伦贝尔建设的关键阶段,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对应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应急投入,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领导、思想保证和政策支持。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全面推进,卫星遥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及区块链等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加快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人民群众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日益增强,为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深化平安呼伦贝尔建设提供巨大动力。

第三节 “十四五”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365体育投注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风险防控难度日益增加、应急基础依然薄弱,应急管理工作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企业安全生产基础仍较薄弱。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占比较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不足,信息化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安全防控措施不完善,安全发展理念树得不牢,责任制落实仍然不到位,安全生产水平不高。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基础保障能力仍然不足,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隐患依然偏大,安全治理任务依然繁重。

风险防控难度日益增加。呼伦贝尔市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 旱灾、洪涝、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损失较大,救灾任务十分繁重。现有森林面积1330万公顷,草原面积1.49亿亩,是全国的森林大区、草原大区和生态建设大区,防灭火任务非常繁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快推进,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涌现,不可知、不可控的风险大量出现,传统风险与新型风险交织叠加,隐蔽性、突发性、耦合性进一步增强,风险防控难度更大。

应急基础依然薄弱。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统与分”“防与救”的职责分工仍不完全清晰,统筹协调各级政府、各专业领域应急资源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政府和企业对自然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投入力度受限,还不能完全应对实际需求。灾害防御基础设施欠缺;应急力量不足,应急装备水平不高、专业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存在差距;应急物资储备、紧急运输、科技支撑等保障还不完善;基层基础薄弱,社会动员及公众防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365体育投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体系,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种风险,大力提升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为建设更加美丽富饶、和谐安宁呼伦贝尔作出新贡献。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坚持预防为主。以365体育投注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新理念作为根本遵循,坚持源头治理,关口前移,筑牢防灾基础设施,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及时有效应对灾害事故,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坚持系统观念。在充分利用已有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的基础上,合理规划需要,补充、完善和强化建设内容,重点完善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核心应急救援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和应急基础能力。

坚持社会共治。完善政府治理,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应急管理的有效途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第三节2035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基本实现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自然灾害防御和巨灾应对能力显著增强,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水平达到新高度,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全面形成。

第四节“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按照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着眼构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有效遏制,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领导体制、指挥体制、监管监察体制、协同机制不断完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应急法规制度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责任有效落实。

灾害事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灾害风险分级分类管理体系、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不断提高。

应急救援力量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支持国家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地方行业专业救援队伍、区域救援基地、救援装备研发基地、航空应急救援力量、专家队伍和社会力量救援队伍建设,应急救援效能显著提升。应急预案、应急物资、交通运输、应急通信、救助恢复保障能力全面加强。

应急要素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安全应急理论和技术研发取得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顺畅,应急专业人才、创新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共建共治共享体系更加健全。应急管理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应急文化深入人心、群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市场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社会应急力量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

专栏1 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基数

2025年目标值

备注

安全生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25人

下降15%

约束

2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22次

下降20%

约束

3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2.1%

下降33%

约束

4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

3.4%

下降10%

约束

灾害防治

5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365体育投注生产总值比例

0.5%

≤1%

预期性

6

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

-

≥90%

预期性

7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1650人次

≤21000

预期性

应急能力

8

旗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装备配备达标率

-

≥80%

预期性

9

专职消防人员占365体育投注总人口的比例

0.354‰

0.4‰

预期性

10

航空应急力量到达重大灾害事故风险地域

-

≤2小时

预期性

11

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12小时

≤10小时

预期性

      第三章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统筹协调能力

第一节健全领导指挥体制

按照常态应急与非常态应急相结合,建立市、旗(市、区)两级应急指挥部,形成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推动呼伦贝尔市各级政府成立应急管理委员会,领导指挥和组织协调本级政府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综合预防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明确各级各类灾害事故响应程序,进一步理顺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抗震救灾等指挥机制。建立消防救援队伍和森林消防队伍地方分级指挥和队伍专业指挥相结合的指挥体制。推进各旗(市、区)安委办实体化运作。

第二节完善监管监察体制

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监管执法职责,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健全监管监察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编制防震减灾、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等领域的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依法依规完善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理清监管职责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分工。强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部门的机构建设,增强执法基础保障。优化安全监管力量配置,进一步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推动安全监管服务向嘎查村(社区)延伸。合理区分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扫清职责划分盲区。建立新产业、新业态监管职责动态调整机制,填补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职责空白。

第三节优化应急协同机制

强化部门协同。健全完善市、旗(市、区)两级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公室规则、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的统筹推动作用、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专业优势,明确各部门在事故预防、灾害防治、抢险救援、物资保障、恢复重建、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协同机制及灾害事故处置应对协助机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明确各自职责,丰富共享方式,提高信息共享质量。完善事故灾害预警和分级响应机制,统筹协调应急力量应急处置。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加强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

强化区域协同。结合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区域协同发展等战略,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有序、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稳步推进为原则,统筹构建旗(市、区)区域灾害监测预警、应急物资储备、联合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体系。按各类风险、灾害分布特点,结合呼伦贝尔地区交通状况,按区域划分若干片区,依托地方政府与大型企业共建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提高灾害联防联控和协同响应能力。明确片区应急工作牵头单位,建立联合指挥、灾情速报、资源共享机制,加强联合灾害事故处置实际操作的制度化建设。加强重大风险的联防联控,联合开展区域风险隐患普查,编制区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综合应急演练。

强化军地协同。将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应急力量纳入365体育投注应急力量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军地协调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军地应急力量训练条件开放共享,将应急救援纳入日常培训演训范围,强化军地联动指挥、灾情动态通报和兵力需求对接,开展常态化联演联训。建立军地联合应急保障机制,以物资器材、能源保障、紧急交通、医疗卫生、应急食品、基础设施等为重点,推动军地数据共享和资源共用。

第四节压实应急管理责任

强化属地领导责任。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呼伦贝尔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推动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把安全生产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在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础上推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各级党委责任。健全各级政府预防与应急准备、灾害事故风险隐患调查及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救灾等工作责任制,推动地方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

强化行业部门监管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加强对本行业领域及职责范围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本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对分管领域安全生产负责。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履行相关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强化监管执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其他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行业领域管理的重要内容,指导督促企事业单位加强安全管理。

严格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健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治理机制。将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同时列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以完善现代化企业法人治理体系为基础,推动形成和完善以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责任为重点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推动重点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组建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团队,提高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的专业能力。实施工伤预防行动计划,按规定合理确定工伤保险基金中工伤预防费的比例。

严格责任追究。健全灾害事故直报制度,严厉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和约谈、问责等制度。建立安全生产“双约谈”制度,对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所在地区的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双约谈”。对发生死亡事故负有安全生产责任的企业负责人以及安全管理人员溯源追责,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完善重大灾害评估和事故调查机制,坚持事故查处“四不放过”原则,推动事故调查重点延伸到政策制定、制度管理、标准技术等方面。加强对未遂事故和人员受伤事故的调查分析,严防小隐患酿成大事故。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定期开展重特大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回头看”。综合运用巡查、督查等手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

第四章推进应急法治体系建设,提升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第一节完善法规规章框架

按照依法管理、急用先行的原则,开展有关法规、规章和制度制修订,推进应急管理法制化建设。在立法权限内,积极推动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立改废释”工作,加快推进重点领域、行业安全监管专项政府规章制定工作。建立常态化普法教育机制,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活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加大典型案例的普法宣传。

第二节推进依法行政决策

分类管理一般行政决策和重大行政决策,完善法定程序和配套制度,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机制。定期制定和更新决策事项目录,依法向社会公布。建立依法应急决策制度,规范启动条件、实施方式、尽职免责等内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应急管理领域“放管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第三节严格安全生产执法

按照分类分级监督管理的要求,制定安全生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推行“三位一体”执法模式,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加大危险化学品、矿山、金属冶炼、消防、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执法力度,持续推进“互联网+执法”。综合运用明查暗访、异地交叉执法、“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加大重点抽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健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推动各级政府、各类功能区配备与安全生产监管任务相匹配、能够满足日常监管执法工作需要的专业化、职业化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强化执法工作条件基础保障,配备专业执法装备,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强化执法全过程监督。

第五章推进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第一节加强灾害风险源头防控

落实灾害风险防控责任,建立健全“市-旗(市、区)-苏木乡镇-嘎查村(社区)”四级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做好呼伦贝尔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支持和引导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加大举报奖励力度,加强应对自然灾害处置宣传教育,筑牢安全风险的人民防线。全面开展城市风险评估,定期开展重点区域安全风险评估,适时向社会发布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合理确定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统筹旗(市、区)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及风险容量,加快形成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的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布局。

第二节健全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针对自然灾害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制度,畅通灾情信息报送渠道。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研判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会商制度,定期分析研判。健全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共享、发布和预警响应制度,发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作用,提升智能发布能力。建立重大活动风险提示告知制度和重大灾害性天气停工停课停业制度,明确风险等级和安全措施要求。升级覆盖危险化学品、矿山、烟花爆竹、工商贸及油气管道等重点企业的监测预警网络。加快推进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构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第三节健全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健全双重预防控制体系。按照“分区域、分级别、网格化”原则,全面落实安全风险分级控制、分级管理和分级监督责任,实施安全风险差异化动态管理。构建政府与企业多级多方联动的风险隐患数据库,推动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安全生产信息互联互通。健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进一步完善安全风险辨识和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根据行业领域特点,创新安全监管机制,不断提高安全生产防控能力。健全完善双重预防机制信息系统,推进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的落实。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机制,严格实行事故隐患治理“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

严格安全准入。实施市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空间和安全准入管理,推动建立高危行业领域建设项目安全联合审批制度。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实施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封闭化管理。

深化专项整治。各级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紧盯事故易发多发的重点区域、行业领域,持续深化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矿山、消防、道路运输、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查大风险、除大隐患、防大事故,促进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专栏2 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内容

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完善化工园区建设标准、认定条件和管理办法,严禁已淘汰的落后产能异地落户、办厂入园。健全城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关停并转、退城入园等支持政策措施,持续深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程。加快推进“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泄露监测报警装置、紧急切断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建设完善。开展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提升行动,实施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评估常态化工作机制,动态调整其安全风险级别。

金属冶炼专项整治。加强金属冶炼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严把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关。管控金属冶炼重点风险,针对金属冶炼生产过程中的煤气、高温熔融金属吊运等重点风险持续开展全面排查整治。全面强化金属冶炼行业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监管。

煤矿专项整治。持续推进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水文地质类型极复杂等灾害严重煤矿及30万吨/年以下煤矿淘汰退出,严控新改扩建煤矿规模。实施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和水害等煤矿重大灾害超前精准治理,推进实施一批瓦斯综合治理和水害、火灾、冲击地压防治示范工程。积极推进“一优三减”,规范用工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加快推进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灾害严重矿井采掘工作面基本实现智能化,重点推进大型煤矿智能化建设,建设一批智能化示范煤矿。

非煤矿山专项整治。进一步提高非煤矿山主要矿种最小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标准,严防边关边低水平重复建设。实施尾矿库总量控制,严格控制新建独立选矿厂尾矿库,深化尾矿库“头顶库”综合治理。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按照相关标准进一步健全完善人员定位系统和监测监控系统。

消防专项整治。实施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实行“一城一策、一区一策”消防车通道治理。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全面优化提升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能力水平和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农村牧区消防安全综合治理。

道路交通专项整治。加强客货车产品生产准入、一致性监管。加快淘汰隐患问题车辆,推动“两客一危”车辆安装使用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客货运驾驶人从业信息、交通违法和事故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重点整治常压液体危货物不合规罐车、非法夹带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

交通运输专项整治。加强机场安全整治,集中开展机场净空保护、鸟击防范、机场外来物、机坪运行秩序等安全专项整治,加强无人机管控。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安全评估制度,强化轨道交通设施检测养护、设备运行维修、行车组织、客运组织、运行环境等各类安全风险管控。加强铁路运输环境安全治理。强化水上客运安全检查,监督企业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渔船安全停泊避风能力。加强渔船安全、消防、救生等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力度,提升渔船安全出行水平。

建筑施工专项整治。深化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起重机械、高支模、深基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项治理。强化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推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实施建设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施工安全管理,强化农村住房安全监管。

第四节加强自然灾害综合治理

改善城乡防灾基础条件。完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内学校、医院、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及文物保护单位的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加强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和城镇周边森林草原防火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建设消防救援站点。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与调蓄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完善公共设施和建筑应急避难功能。继续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完善农村牧区道路安全设施。

提高重大设施设防水平。落实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加大市、旗县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增强公共设施应对干旱和地质灾害的能力,推进干旱灾害频发多发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应急供水送水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开展已建治理工程维护加固。加强林区和牧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森林和草原火险等级,提高防灭火能力。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抗旱防雹、雨量调节中的积极作用。加快防洪抗旱重大枢纽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

第六章加强应急力量体系建设,提高灾害事故救援能力

第一节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行业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市、旗市区政府和企业所属各类救援力量专业化建设。依托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组建一定规模的“多灾种”救援队伍和跨区域机动救援队伍,不断提升专业救援能力。完善队伍建设、装备配备、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建设标准。充分利用已有设施设备,加强队伍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共训共练。探索将重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纳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体系。健全政府购买应急服务机制,加快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多渠道保障模式。

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依托旗市区、苏木乡镇(街道)民兵预备役队伍和嘎查村(社区)消防站,组建基层综合应急志愿者队伍,配置标准应急救援装备,统一培训演练,落实服务保障,发挥其灾前预防和灾后先期处置作用。全面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整合现有各类基层信息员资源,打造“一岗多能”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建立“市—旗市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四级灾害信息员数据库。建立常态化灾害信息员培训机制,推动各地建立完善健全灾害信息员激励机制。

第二节加快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统筹利用现有资源,采取直接投资、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着重加强航空场站、移动航站、无人机系统、机降点、水源地和调度指挥平台建设,完善航空应急场站布局,加快构建覆盖灾害事故易发多发地区的2小时航空应急救援网络,大幅提升应急救援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健全航空消防应急救援航空器体系,增加森林草原航空消防机源和数量,实现森林草原防灭火重点区域基本覆盖。完善航空应急救援空域保障机制和航空器跨区域救援协调机制。

第三节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

对接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加大市、旗市区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重点实施森林草原防灭火建设项目、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移民搬迁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等。加大对尾矿库(头顶库)企业搬迁下游居民、尾矿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推进尾矿库(头顶库)下游居民搬迁工程建设。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第四节全面推进应急救援装备现代化建设

落实专业队建设和装备配备要求,配齐配强应急救援专业队装备,重点支持区级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救援队伍、区级防汛抗旱应急救援队伍、区级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服务队伍、区级专业煤矿应急救援队伍、区级专业非煤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区级专业道路交通安全应急救援队伍等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强化灭火救援攻坚装备配备。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能力建设,对专业队伍配备大型扑火装备,提升森林消防队员和其他转型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队员个人防护装备水平。发挥无人机林区常规防火巡航、火场侦查及扑火指挥作用。针对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和轨道交通、大型商业综合体、石油化工等特殊火灾扑救及消防勤务需要,重点加强灭火攻坚装备配备。提升消防站救援装备配备水平,开展消防救援装备达标建设。

第五节加强综合应急专家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365体育投注共享的应急管理专家库,并将现有应急专家资源进行整合,组建由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综合管理等领域专家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应急专家队伍。建立与自治区和行业组织应急专家队伍联系机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的参谋、智囊作用,建立应急专家应对综合应急救援、事件调查评估的决策咨询机制,加大保障力度,进一步提升综合应急处置能力。

第六节加强社会救援力量建设

积极推进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应急救援类社会组织发展,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促进社会自防自救能力提高。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对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工作指导和支持,通过业务培训、联合演练、物资捐赠等方式,规范社会救援力量建设,提升社会应急力量救援能力。推动社会应急力量能力分类分级测评,引导其有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工作,规范社会应急力量依法有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实现政府应急救援力量和社会救援力量有序整合。建立激励机制,按照有关规定表彰奖励作出重要贡献的社会应急力量。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第七节推进激励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应急管理基本保障制度。坚持综合施策,建立符合应急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健全完善应急管理部门岗位津贴、值班补贴、职业危害防护、医疗救治、心理健康、休疗养、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抚恤优待等政策,推动基层应急管理队伍基本工作条件保障,着力解决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后顾之忧,切实增强职业荣誉感、使命感、归属感。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表彰奖励制度。建立面向基层的职业荣誉体系和奖励制度,对重大行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及时给予记功奖励。

第七章加强应急救援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准备水平

第一节强化应急预案准备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上下衔接、部门相互融合、政企相互联通的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建立健365体育投注、旗(市、区)两级政府总体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指导苏木乡镇乃至嘎查村(社区)编制基层现场处置预案。推动灾害防治单位、生产经营单位履行本单位应急预案编制职责,建立健全灾害防御责任单位、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定期评估修订机制和刚性要求。建设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强预案配套工作手册、行动方案等支撑性文件的编制和管理。

加快预案制定修订。依法组织编写市、旗(市、区)总体应急预案、各专项应急预案和各部门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组织编制重要目标、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加强预案编制修订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制定并实施应急预案备案制度。依照备案制度负责受理备案的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同时负责报备单位应急预案实施和应急演练的监督管理。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对预案编制责任单位的预案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强化应急演练组织实施与评估。建立健全应急演练制度,加强应急演练的标准化组织与实施。制订并落实应急演练计划,鼓励开展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常态化应急演练,重点加强重大灾害事故的桌面推演+现场处置情形演练。实行应急演练评估制度,完善应急预案评估方法及标准,及时评估预案执行的协调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并加以修正。加强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预案支撑保障,确保应急响应启动后各专项任务措施执行到位。加强预案宣传培训,建立健全预案督促指导工作机制。

第二节加强应急物资保障

按照满足呼伦贝尔市启动Ⅲ级应急响应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加快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形成市、旗(市、区)、苏木乡镇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提高应急物资存储、调度、运输、使用、回收、轮换等环节的一体化管理能力。综合利用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现有救灾减灾仓储资源,以及应急管理部门新建的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支持政企共建或委托企业代建应急物资备库,进一步提升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立实物储备、资金或购买能力储备、生产能力储备、商业储备、社会化储备等多种存储方式相结合的储备模式。建立完善特需物资储备制度及重大活动举办地应急储备制度。完善应急处置期间紧急政府采购制度,优化紧急采购流程。制定365体育投注应急物资产能储备目录清单,加强生产能力动态监控,掌握重要物资企业供应链分布,提升物资产能保障。

第三节加强应急物流保障

健全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管理协调机制,发挥国家储备基础设施网络作用,完善集中统一的应急物流管理和指挥机制。制定运输资源调运、征用、灾后补偿等配套政策,完善调运经费结算方式。依托大型骨干物流企业,完善公路、铁路、水运、民航、邮政快递等全方位物流运输体系,优化紧急运输设施空间布局。推动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及人员运输车辆优先通行服务保障机制,保障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物资快速抵达灾区。建设政企联通的紧急运输调度指挥平台,提高救灾物资运输、配送、分发和使用调度管控水平。

第四节加强救助恢复保障

健全灾害救助机制。建立自然灾害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对象动态调整机制。实行灾后救助与其他专项救助相结合,完善救灾资源动员机制,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支持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等依法参与灾害救援救助工作。健全受灾群众过渡安置和救助机制,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规范灾后恢复重建。健全呼伦贝尔市统筹指导、旗(市、区)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完善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优先重建供电、通信、给排水、道路、桥梁、水库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和医院等公益性服务设施。强化恢复重建政策实施监督评估,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引导各类贷款、对口支援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

第八章加强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加强应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推进安全应急理论及技术研发。大力支持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展以灾害事故致灾成灾机理为核心的基础研究,提升365体育投注自然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技术水平。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生产事故防控技术研究,研发事故灾难应急处置技术装备。研究基于风险的设备分类技术,完善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防控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企事业单位自主研发适用于极端恶劣环境的智能化、实用化、轻量化专用装备。

推广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将应急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365体育投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完善市、旗(市、区)和企业等多层次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机制。争取建设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平台,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完善应急管理领域科技成果使用。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在应急各专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实施智慧矿山风险防控、智慧化工园区风险防控、智慧消防等示范工程。

第二节完善应急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应急专业人才培养。加快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建立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目录清单,推动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招录政策,拓展急需紧缺人才培育供给渠道,着力形成人才集聚、培养、使用、评价机制,构建流动顺畅、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体系,加快形成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应急管理的生动格局。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领导干部培训机制,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将应急管理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必修内容,做到懂理论、精专业、善指挥、会管理,更好发挥领导作用。健全应急管理系统干部培养与使用体系,建立干部双向挂职交流机制。

第三节推进安全应急产业发展

优化安全应急产业结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动安全应急产业向中高端发展。采用推荐目录、鼓励清单和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先进、适用、可靠的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加快发展安全应急服务业,发展智能预警、应急救援救护等社会惠民服务,鼓励企业提供安全应急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和服务产品。

支持安全应急企业发展。落实应急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建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能够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安全应急产业大型集团。鼓励特色明显、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速发展。

第四节夯实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基础

重点加强源头信息采集和业务系统建设,大力开展监测预警感知网络项目建设,推进“互联网+监管”的智能化升级,依靠科技信息化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建设应急管理主题数据库,不断扩大信息获取范围,接入现有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对各类数据资源的自动汇聚、关联、融合。提升完善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建设,建设应急指挥调度等业务系统,重点建设“应急指挥一张图”,建设完善相关数据库,实现与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的相关模块实现高效协同。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及应急指挥信息网,实现市、旗(市、区)应急通信网络联通,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信息化建设标准制定,明晰监管职能,拓展应用功能。系统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建立符合大数据发展的应急数据治理体系,完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灾情管理、政务管理和社会动员等功能,推动应急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智能化、高效化。推进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在关键软硬件和技术装备中的规模应用,对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数据分级实施分类管理,建设新一代智能运维体系和具备纵深防御能力的信息网络安全体系。

第九章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第一节夯实基层治理能力

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基层应急指挥体制,苏木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负责人,指挥、协调应急队伍力量与应急装备物资。建立应急管理机构,苏木乡镇(街道)组建应急管理办公室,行政村(社区)设立应急服务站(点),旗(市、区)级以上各功能区明确应急管理办公室。强化应急网格化管理,整合现有护林员、灾情信息员、安全生产管理员等网格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一体化推进综合性应急管理网格队伍建设。构建应急管理网格化管控体系,推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多方参与的社会动员响应体系。

加强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依托苏木乡镇(街道)民兵预备役队伍和嘎查村(社区)消防站,充分整合基层网格员、护林员等专业人员,组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配置标准应急救援装备物资,统一培训演练,落实服务保障,发挥就近、灵活、快速的应急救援优势,主要开展先期处置和其他应急志愿服务活动。全面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培养发展基层灾害信息员和安全生产“吹哨人”,整合现有各类基层信息员资源,确保每个苏木镇、嘎查村确保有2名以上灾害信息员,打造“一岗多能”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建立常态化灾害信息员培训机制,推动各地建立完善健全灾害信息员激励机制。建立苏木乡镇(街道)和功能区应急预案体系,定期开展集中训练和应急演练。加强苏木乡镇(街道)应急物资储备,强化应急状态下对苏木乡镇(街道)人、财、物支持。

第二节加强应急文化建设

坚持面向群众、注重实效,制定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普及方案。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宣传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新闻宣传干部队伍。树立、宣传英雄模范,发挥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建立健全应急科普联动协调机制,推动安全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全媒体安全文化阵地,推动建立公众科普宣教媒体绿色通道,提升基于互联网的科普宣教培训能力,增强科普宣教的知识性、趣味性、交互性。每个旗(市、区)至少选择1个基础设施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的教育培训单位作为应急科普宣教基地,对公众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利用综合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等节点,开展多种形式宣教活动,普及应急知识,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推进消防救援站向社会开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提高应急科普知识普及率。建设面向公众的应急救护培训体系,推动建立嘎查村(社区)、居民家庭的自救互救、邻里相助机制。鼓励企业和嘎查村(社区)引入先进安全理念,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和嘎查村(社区)。

第三节发挥社会与市场作用

推进应急管理学术组织发展,深入开展应急管理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科普宣教、应急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政府支持、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强化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依法公布安全生产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并通过信用中国(呼伦贝尔)、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有关媒体、部门网站向社会公示,依法从严采取措施对失信企业实施惩戒。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修复机制。建立企业安全信用评价和“黑名单”制度。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行约行规、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建立健全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鼓励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和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咨询、检测检验、应急演练、教育培训等活动。加强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广巨灾保险试点应用。在重点领域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覆盖,丰富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品种。

第四节推进应急管理跨国交流合作

完善应急管理跨国合作机制,加强中蒙俄双边多边合作,开展人员和技术交流培训,提升重特大自然灾害协同应对能力。完善自然灾害、森林草原边境火灾、安全生产等突发事件跨国救援机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大灾害应急救援、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提高“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国际合作水平。积极宣传国家和自治区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宝贵经验和先进做法,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减灾理念和关键科技成果,创新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工作思路和模式。

第十章 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

第一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参照应急管理部指挥中心定位要求,依托已有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基于呼伦贝尔市应急管理实际情况,为支撑应急管理、指挥救援等工作,建设应急指挥中心,支撑应急常态下日常安全监测、管理控制和非常态下的动态监测、指挥调度、协同救援等关键业务。在非常态下,同时支撑两起重大自然灾害或事故灾难的应急处置、指挥救援。建成畅通清晰的会议视频系统、快速精准的调度指挥系统、便捷高效的网络办公系统。进一步加强市、旗(市、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重点围绕应急指挥场所建设、移动指挥平台建设、极端情况通信保障能力建设等,推动应急指挥综合化、高效化、远程化、立体化,实现各级政府与行业部门、重点救援队伍互联互通。

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项目。围绕呼伦贝尔市应急管理工作常态、非常态下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全过程业务,基于应用支撑整合现有业务系统,建设呼伦贝尔市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有力支撑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管理五大类应急管理业务应用研发,为呼伦贝尔市各级应急管理人员提供业务应用服务,提高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和政务精准服务能力。

安全监管执法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执法车辆配备标准,根据各地区域特点和执法需求,补充更新执法车辆。补充更新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个体防护装备、执法制式服装和调查取证装备,建设完善执法装备库,重点增补执法过程管理、数据分析、5G多功能综合执法等智能化专业装备,在特殊领域优先配备无人机、机器人等高科技执法装备。完善基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业务保障用房和特殊业务用房,加强执法装备维护校验条件建设,完善计算存储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保障和智能运维等系统,完善移动执法应用系统。完善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试系统,积极开展行政执法人员培训,保证365体育投注各级安全生产执法人员培训到位;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考核。

第二节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组织开展呼伦贝尔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针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开展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灾情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评估,完成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编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汇总普查成果,做好数据维护更新工作。

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以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监测监控数据为基础,利用基础应用支撑、数据支撑、模型算法等支撑能力,建设呼伦贝尔市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业务,提升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预报预警能力。加快推进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感知网络建设,主要包括森林草原火险火情的感知网络建设和地震、地质、水旱和气象等自然灾害数据的采集汇聚,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源;建立自然灾害风险模拟推演系统,健全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公共信息平台。汇聚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生命线、大型综合体等城市风险感知数据,实现对城市大型建筑、大型公用设施、地下管网及综合管廊、公共空间、轨道交通、消防重点单位、重大活动保障等城市安全运行状况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够整体、精准把握城市运行风险和状况,提升城市风险防控能力。

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加强水库清淤、河道整治,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现有蓄滞洪区运行调度和改造提升。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与管理,设置紧急疏散路线,制订应急疏散预案。推进农村牧区特别是多灾易灾地区应急广播喇叭系统建设,强化“村村响”防灾减灾救灾实际应用。加强农村道路安全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加强新技术在基层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普及,建立具备在线学习、业务交流、经验分享与专家技术咨询功能的网络支持平台。实施煤化工、易燃易爆、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地下工程、老旧场所等火灾高风险领域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场所消防系统改造,打通消防车通道、楼内疏散通道等“生命通道”。

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提升工程。实施工业园区危险化学品企业本质安全提升工程,推动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试点。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持续实施安全仪表系统、自动化控制、工艺优化和技术更新改造。建设危险化学品、矿山、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企业以及原油储备库、油气管道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以感知数据为支撑,构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模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趋势分析,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的分类分级管控,构建全面覆盖的风险监测与感知数据“一张网”。

安全发展城市创建工程。聚焦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建设,坚持责任落实保安全、规划建设保安全、重点领域保安全、强化保障保安全、社会协同保安全,全面加强城市安全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监督管理、保障能力、应急救援等工作,突出解决城市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管理水平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不适应不协调等问题,切实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的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城市安全发展水平。

第三节巨灾应对能力提升工程

森林草原防灭火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与有关旗(市、区)共同组建集“培训、指挥、救援、科普、试验、储备、维保”为一体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实训基地,加强各级指挥员和专业队员专业化、系统化培训,有效提升综合救援能力。

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能力建设项目。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能力建设项目。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方向、重点任务、重点手段、重点目标,着重加强火险预警监测、扑火通信指挥、队伍机具装备、靠前驻防营房等建设,确保扑救森林草原火灾快速响应、科学指挥、高效灭火。建立完善本级火险预警共享平台,及时共享掌握各地火险情况和等级。建立完善本级森林草原防灭火通信指挥网络平台,配备野外综合通信指挥车,纳入总体应急救援通信网络和指挥系统,实现热点定位、火情实况传输、火场绘制、态势模拟、调度管理、通信联络、扑救指挥为一体的数字化、可视化指挥功能。加大市级、旗县级、苏木乡镇级扑火救援队伍建设力度,配建队伍营房,购置相应的机具、常规装备、大型装备。根据实际需要,在重点林牧区或边境地区建设靠前驻防队伍移动营房,做好靠前驻防队伍工作、生活保障。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林区、草原移动通信网、光缆网络、微波及宽带专线,在呼伦贝尔市林区、草原内形成服务智慧林业、智慧牧区的专用通信基础设施,实现林区、草原大部分区域的通信信息接入,改变林区、草原通信落后的现状,实现呼伦贝尔市林区、草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林区和草原管理的精细化和资源保护的智慧化提供基础信息通道。完善现有应急通信指挥系统,配置大中小型应急通信车辆、相应的固定设施、天通卫星电话,升级改造现有的应急指挥系统,形成较为完善的现场应急调度指挥体系,为林牧区应急防火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以防火保安全,奠定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

防汛抗旱能力提升工程。针对当前存在的隐患,加强365体育投注防汛抗旱保障能力建设。加大对呼伦贝尔市级防汛抗旱指挥财政资金投入,提升各旗县防汛抗旱指挥装备配备能力。建立市级防汛抗旱物资储备项目,购置防汛抗旱相关物资,满足防汛抗旱应急需要。加强基层装备配备能力和指挥系统建设,为各旗(市、区)配备卫星电话、无人机、喷射防汛救生艇用于凌汛期的巡河、救援、抢险工作,以提升各级防指防汛抗旱抢险应急能力。推进基层抗旱物资器材保障项目,采购抗旱器材装备。

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项目。立足呼伦贝尔市实际需要,着眼现代化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布局,突出重点任务,着重加强训练基地、应急通信保障、扑火能力、指挥系统建设。建设扎兰屯航空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基地、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东部森林草原防灭火训练基地。提升呼伦贝尔市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提升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加强扑火能力建设。

应急救援装备与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建立健全以呼伦贝尔市本级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枢纽,以旗市区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支撑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体系,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社会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逐步加强,有效满足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需要。应急物资储备库及场所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库房、生产辅助用房、管理用房和附属用房。

第四节综合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急感知网络建设工程。基于智能传感、射频识别、视频图像、激光雷达、航空遥感等感知技术,面向生产安全监测预警、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现场实时动态监测等应用需求,构建以物联感知、航空感知和视频感知建设为主的呼伦贝尔市全域覆盖感知数据采集体系,重点建设自然灾害、生产安全、城市安全和应急处置现场的感知网络,实现对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为呼伦贝尔市应急管理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数据来源。应急通信网络建设工程。遵循应急管理部统一规划,综合考虑呼伦贝尔市现有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和互联网等资源,统筹现有应急管理相关通信网络(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网)资源,新建应急通信网络市级节点,实现向上接入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网络,向下汇接旗市区级应急通信网络。实现“全面融合、全程贯通、随遇接入、按需服务”,为呼伦贝尔市应急管理提供统一高效的通信保障。数据治理建设项目。从呼伦贝尔市应急管理业务需求出发,构建符合大数据发展的应急信息资源体系、应急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和应急信息资源目录,实现从数据接入、处理、存储、管控和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应急信息资源管理。在统一信息资源规划基础之上,建设应急管理主体数据库,利用数据接入、数据处理、数据管控和数据治理功能实现应急管理业务数据的汇聚、治理,形成统一数据资源池,对外提供各类型数据服务。

应急管理专业技术支撑队伍建设项目。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快应急管理专业技术支撑队伍、应急管理智库建设,整合应急专家资源,组建由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综合管理等领域专家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应急专业技术支撑队伍。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和重特大突发事件首席专家制度,加快形成应急管理专业技术队伍支撑应急管理的格局。

第五节社会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人员配备常用应急救援装备和个体防护装备,选取条件较好的区域建设基层移动指挥中心,基层综合应急救援服务站及避难安置场所。加强和规范微型消防站建设,推动设立应急服务站。推进基层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开展农村应急广播使用人员培训和信息发布演练,开展交通不便或灾害事故风险等级高的苏木乡镇应急物资储备点(库)建设,实施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示范工程。持续推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宣教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依托呼伦贝尔党校、呼伦贝尔学院、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增加应急培训相关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建设应急管理专业培训基地。建设应急科普综合体验馆或科普基地,以满足各类培训、科普知识普及需要。积极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内容纳入各类科普场馆,鼓励各地和有条件的企业建设防灾减灾科普基地;依托自然资源、地震等部门现有场馆新建或在现有场馆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和应急避险模拟体验馆;利用废弃矿山、搬迁化工企业遗址和遗留设施等,建设安全生产主题公园、体验基地;依托科技馆、城市森林公园、灾害遗址公园等设施,建设一批集灾害事故科普教育、法规政策宣传、应急体验、自救互救模拟等功能于一体的安全文化教育基地;分级建设一批应急消防科普教普教育基地。

第十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规划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规划所涉及动土建设项目在施工期产生的扬尘及应急救援过程中车辆产生的尾气,主要包括露天堆放的建材(如沙土、水泥等)、裸露在施工区表层的浮尘以及应急救援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尾气。

水环境影响分析。规划所涉及动土建设项目在施工期产生的废水及应急救援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动土建设项目的水泥浇筑、材料冲洗等产生的废水及救援产生的废水。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规划所涉及动土建设项目在施工期产生的垃圾及应急救援的日常生活垃圾,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及消防队站投入执勤后的生活垃圾。 

声环境影响分析。规划所涉及动土建设项目在施工期产生的噪声及应急救援车辆、机械产生的噪声,主要包括施工机械噪声、施工作业噪声及应急救援车辆、机械产生噪声。

生态影响分析。规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土地平整、挖掘和填埋过程中会造成原有植被破坏,对生态系统中原有物流、能流平衡造成扰动。施工材料、涂料及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会占用一定的土地。

第二节环境影响减缓对策与措施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规划所涉及动土建设项目施工场地应搭建围栏、隔栅,施工堆料场设于空旷地方并加盖遮布。施工现场、施工材料运输道路定期进行洒水降尘。应急救援队伍选用符合国家尾气排放标准的应急救援车辆及机械,确保其废气排放符合要求。加强对应急救援车辆、器械的养护,减少不必要的空转时间,减少尾气排放。

水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建设项目合理安排施工时段、抓紧施工进程,缩短施工时间,在项目区及周边设置围挡,防止废水外溢。应急救援过程中产生的含油、含毒废水,要及时收集封存,采用吸油或降解等专业措施吸收处理后,再行外运处置。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运送至指定地点,不得随意堆放,不得擅自设立弃置场处理垃圾。应急救援队伍产生的生活垃圾采取分类收集的方式,优先进行综合利用,不可利用部分做到日产日清,运送至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建设项目施工期按照《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进行施工时间、施工噪声的控制。应急救援队伍应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应急救援车辆及机械,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规范车辆管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噪声产生。

生态保护措施。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区域,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活动对动植物的影响,合理选择施工占地位置,减少开挖面积,维护占地范围内的表层土壤现状,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降至最低。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区本部门相应的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细化任务、明确责任,落实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建设任务和重点项目全面实现。

第二节健全实施机制

按照体系建设任务,逐年制订实施计划,并加强对重点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确保体系建设顺利实施。结合自身职能,研究解决体系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保障规划实施。

第三节加强资金保障

切实保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必需投资。坚持政府投入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争取自治区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应急资金筹集渠道。建立365体育投注应急管理财力保障制度,按照应急救援资金“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原则,设立市、旗(市、区)应急管理专项资金,并纳入政府预算。各级政府将本级负担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纳入本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可按年度分批次安排,确保重点工程项目如期完成。

第四节加强协调衔接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与衔接机制,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强化规划实施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协调衔接,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加强与项目审批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重点项目尽快完成前期准备和立项批复,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程。

第五节实施考核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及时跟踪规划实施情况,按要求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找准规划落实偏差,根据需要对规划进行调整和补充;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机制,及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规划建设任务和重点项目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