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国家免费向居民提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试点到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下来,是落实预防为主、保障居民健康的重大制度创新。自2009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呼伦贝尔市坚持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抢抓国家强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机遇,全面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保障制度、管理体制、运行和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逐步健全,注重服务的均衡可及、系统连续、提质增效以及科技赋能,做实做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卫服务的新需求新期待。十五年的深耕,并非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是一幅由无数温暖瞬间织就的“民生画卷”。它体现在一次次家门口的义诊中,融入在一场场敞开心扉的交流里,跟随巡诊医生的脚步散作满天星火,也乘着科技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
健康义诊,服务惠万家:让健康“零距离”。宏大的政策最终要落在个体的获得感上。在呼伦贝尔的广袤大地上,“健康义诊”已成为将服务送到居民“最后一公里”的最生动实践。
2025年的初秋,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卫生院家庭医生团队,驱车3小时后再徒步2公里,深入深山中,在猎民点搭建临时巡诊点,为猎民检查心肺功能、开展慢性病用药指导,还结合秋季昼夜温差大、猎民户外作业易受凉的特点,为猎民们讲解呼吸道疾病防治、关节保暖等健康知识,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准送达群众身边。63岁的鄂温克族老人德克莎患有高血压多年,因子女外出务工、往返乡镇卫生院需辗转乘车,血压波动较大。刘院长现场为她评估病情,调整降压药剂量,并开具1个月疗程的药物,还手把手教她用简易血压仪监测血压,反复叮嘱“每天早上测一次,记下来下次方便看”,老人握着刘院长的手哽咽道:“这下不用愁吃药和复查的事了。”这样的场景,在十五年间已司空见惯。从城镇到深山,从为老人进行慢性病筛查到为儿童提供生长发育评估,一场场义诊如同涓涓细流,将健康的理念与关怀润物无声地送进千家万户,真正实现了“服务惠万家”的承诺。
 
 
巡诊服务,微光成炬:行走的健康“守门人”。在地广人稀的牧区与偏远乡村,有一群人格外令人敬佩——他们就是风雨无阻的巡诊医生。他们的身影,是“服务可及”最动人的诠释。
新巴尔虎左旗的巡诊医生鲍荣丽,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草原上的安代(天使)”。十年来,她的足迹遍布12个嘎查、累计行程超过13万公里。她记得马奶奶凌晨容易发作剧烈的咳嗽,每次巡诊都会多带止咳平喘药;知道宝音大爷的高血压药快吃完时,总会提前把药送到草原中的蒙古包;在寒冬里,为给偏远嘎查的布和夫妇送血压计,她穿梭在白雪覆盖的草原中,零下30摄氏度的寒风也不能迷失她的脚步。牧民们说“看到荣丽的车灯,心里就踏实。”她早已不是外人,而是牧民们的“健康亲人”。正是这一个个坚定的身影,一次次不计回报的付出,如同点点微光,汇聚成炬,照亮了偏远地区居民的健康之路,也让基本公卫服务的网络牢不可破。
 
 
一纸之约 信守不渝:筑牢家庭医生服务基石。义诊打开了健康服务的大门,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则建立起一份长期、稳定的健康守护关系。这张小小的签约单,承载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信任。
在海拉尔区,家住东山街道的宋堂盛老人,2024年在北京就医时确诊为帕金森病,但由于不得不辗转外地购药,购买治疗药物成为了他的“心病”,即使通过异地医保报销,每月仍需支出近千元。家庭医生团队获知此情况后,主动与多家医药公司协调,通过平台申请药品集中采购,尽管辖区只有老人一位帕金森患者,药品需求量小,但在医务人员与医药公司的协商和共同努力下,最终争取到该药品的稳定供应,价格也大幅降低。宋堂盛老人感激地说“现在,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药,费用也比原来少了一大半!”。在呼伦贝尔,118万份“一纸之约”,正将医患关系转化为亲密的“健康共同体”,筑牢了基本公卫服务的坚实基石。
 
 
科技关怀,数字赋能:公卫服务插上“智慧翅膀”。十五年发展,科技为传统公卫服务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呼伦贝尔市积极探索“科技关怀”,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扎兰屯市蘑菇气镇的老人刘永清,在参加2025年老年人免费体检时接受胸部DR检查,卫生院使用数字化DR设备为老人拍摄胸部正位片,通过影像云平台,DR影像实时传输至扎兰屯市中蒙医院总院影像诊断中心,约20分钟左右回传诊断结果。刘永清家属表示:“以前总觉得镇卫生院医生看不准,现在大医院专家直接看片,我们放心多了。”从电子健康档案的普及,到远程健康监测的应用,科技正悄然改变着公卫服务的模式,让它变得更高效、更精准、更有温度,也让“提质增效”与“科技赋能”从蓝图变为群众触手可及的现实。
 
 
十五年砥砺前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深深植根于基层,惠及万千民众。呼伦贝尔市卫生健康委将继续秉持为民初心,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为推进健康呼伦贝尔建设、筑牢全民健康基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王宁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