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发现病虫害,往往是叶子已经发黄、树干出现虫洞,只能‘见虫杀虫’,不仅治理成本高,还容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机。现在不一样了,通过红外监测和虫情测报灯,我们能提前半个月预判病虫害发生趋势,从‘等着虫子来’变成‘盯着虫子防’,防治效率大大提升。” 近日,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虫情监测点,工作人员正对着屏幕上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林区内松毛虫、天牛等主要害虫的活动轨迹和数量变化。这是保护区近年来推动病虫害防治从“被动除治”向“主动防控” 转变的生动缩影,通过构建“监测预警、科学防治、生态调控”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让森林生态健康守护更精准、更高效。
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18006.2公顷天然林,树种以樟子松、白桦林、灌木林为主,是多种林业病虫害的易发区域。此前,保护区的病虫害防治多以 “被动应对”为主,即发现大面积虫害后才组织人员开展喷洒药剂、人工捕捉等除治工作,不仅难以彻底控制病虫害扩散,还可能对林区内的鸟类、昆虫等有益生物造成影响。“2019年,保护区周边发生松毛虫灾害,虽然最终通过化学药剂喷洒控制了灾情,但也导致林区内的一些食虫鸟类数量减少,反而影响了生态平衡。” 保护区保护科负责人回忆道,这次经历让保护区意识到,单纯的“被动除治”治标不治本,必须建立一套从源头预防到科学治理的主动防控机制。
为实现“主动防控”,保护区首先在“监测预警”上下功夫,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在空中,利用无人机对林区进行每月2次的全覆盖巡查,通过高清摄像头捕捉林木叶片颜色变化、树冠形态异常等早期病虫害迹象;在地面,布设了30个虫情测报灯和15套红外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害虫的羽化、产卵情况,并将数据自动传输至保护区智慧管理平台;此外,保护区还组建了由12名管护员组成的 “地面巡查队”,每天沿固定路线巡护,重点排查偏远林区的病虫害隐患,形成“科技监测+人工巡查”的双重预警防线。“现在我们每天都能收到监测平台推送的虫情分析报告,哪个区域害虫数量达到预警阈值、需要采取什么防治措施,一目了然。”工作人员说,今年入夏以来,通过监测预警,保护区提前发现了2处小规模的天牛幼虫危害,及时采取了生物防治措施,避免了灾害扩大。
在科学防治方面,保护区摒弃了以往“大面积喷洒化学药剂”的传统方式,推广“精准施策、绿色防治”的方法。针对不同病虫害类型和发生程度,制定差异化防治方案。对于轻度发生的虫害,优先采用释放天敌的生物防治手段,如在松毛虫易发区域投放赤眼蜂,利用其寄生松毛虫卵的特性控制害虫数量;对于中度危害区域,使用低毒、环保的生物农药进行定点喷洒,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对于重度危害区域,则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结合的方式,通过设置诱捕器诱杀成虫,同时辅以人工清理受害林木,确保防治效果。“今年我们在核心林区释放了500万只赤眼蜂,松毛虫的发生率较去年下降了60%,而且林区内的喜鹊、啄木鸟等鸟类数量比往年增加了近三成,形成了‘以虫治虫、以鸟治虫’的生态链。”保护区负责人介绍道。
除了监测和防治,保护区还注重通过“生态调控”提升森林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近年来,保护区在造林和森林抚育过程中,推行“混交林”种植模式,避免单一树种连片种植,降低病虫害大面积爆发的风险;同时,定期对林区内的枯木、落叶进行清理,减少害虫的滋生环境,并通过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等方式,增强林木的生长势和抗逆性。“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病虫害抵御能力,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人为干预,帮助森林恢复和维持这种自然调控能力。” 工作人员解释说,去年保护区在一片落叶松纯林里补植了樟子松、白桦等树种,今年这片混交林的病虫害发生率比周边纯林低了45%,充分体现了生态调控的效果。
从“被动除治”到“主动防控”的转变,让保护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数据显示,近两年来,保护区林业病虫害发生率从15%下降至5%以下,化学药剂使用量减少了70%,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显著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智慧监测平台,引入AI图像识别技术,进一步提高病虫害监测的精准度和效率,让‘主动防控’的理念贯穿到森林管护的每一个环节,为守护这片绿水青山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表示。(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