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北疆的呼伦贝尔,承载着生态与经济双重使命的蓝靛果产业正蓬勃兴起。蓝靛果作为富含花青素的“超级水果”,不仅能鲜食,还可加工成饮料、果酱、果酒等,在药用领域,现代医学证实它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抗病毒等功效,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依托“蓝靛果引种驯化及推广示范”项目,以技术创新与产学研协同为引擎,将蓝靛果这一野生浆果从林间推向广阔市场,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林下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书写出“小浆果成就大产业”的生态经济新篇章。
政策引领: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呼伦贝尔市林草局立足产业发展全局,将蓝靛果种植纳入《生态产业乘时乘势发展行动计划》,锚定“科技兴蒙赋能生态产业化”的发展航向,以政策牵引勾勒产业蓝图。依托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中央财政林业和草原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等政策红利,创新探索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多元发展模式,全力推进蓝靛果规模化种植。同时,以构建“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通过政策组合拳破除发展壁垒,为蓝靛果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坚实政策保障。
科技赋能: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自2019年起,呼伦贝尔市林草科学研究所与东北农业大学展开深度合作,在365体育投注新巴尔虎左旗、牙克石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等不同地区开展区域引种栽植,采用穴状栽植,密度调控;高台栽植,两行一带的技术模式,建设了400亩适合呼伦贝尔地区的引种驯化及推广示范基地,并同步建设10亩引种保存圃。成功引种“蓓蕾”、“蓝精灵”、“乌兰”3个蓝靛果新品种,示范基地内苗木生理性状良好,长势喜人,5年生单株苗木产果量可达4斤以上,该所正以“小范围引种示范,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科学模式,向365体育投注开展推广种植,目前365体育投注蓝靛果种植规模已拓展至6000余亩,形成了可复制的“呼伦贝尔经验”,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协同联动:深化技术推广应用
为扎实推动技术成果落地见效,市林草科学研究所不断加强与企业、高校协同联动,逐步构建"培训+交流+研讨"多维推广体系。先是组织召开“蓝靛果引种示范生态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邀请东北农业大学霍俊伟教授团队与当地林草系统干部职工、企业负责人及专家学者深入交流;随后,市林草系统3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前往哈尔滨森莓园考察交流,围绕育种、贮藏、加工等全产业链开展技术研讨,并参与首届中俄小浆果高峰论坛对标国际前沿技术;此后,又先后举办两期“蓝靛果引种驯化技术培训”,邀请霍俊伟团队专家在牙克石林场基地现场教学,将果园构建、栽培管理等技术转化为实用指南,有效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展望未来:描绘产业壮美蓝图
未来,呼伦贝尔蓝靛果产业将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稳步前行,持续扩大标准化种植规模,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深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深度挖掘蓝靛果的文化内涵,推动农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开发采摘体验、文化研学等特色项目,让蓝靛果产业成为展示呼伦贝尔生态魅力与产业活力的闪亮名片。
从林间野生浆果到产业化硕果盈枝,蓝靛果在呼伦贝尔的蜕变,不仅串联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脉络,更见证着这座北疆城市“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蝶变。这颗凝结着科技智慧与发展热忱的小浆果,正以蓬勃生命力,在北国沃土上勾勒出产业振兴与生态共生的壮美画卷。(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