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穗红新村的方操家庭农场的稻田里迎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中华绒螯蟹,这标志着扎兰屯市开启了“稻蟹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扎兰屯市绿色农业发展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更实现了“一水两用、蟹稻双收”的可持续发展愿景。
在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穗红新村的方操家庭农场,绿油油的水稻秧苗随风摇曳,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工作人员正忙着给稻田里的蟹苗投喂饲料、观察蟹苗生长情况。本次试验面积100亩引进一千斤,四万多只中华绒螯蟹落户方操农场,预计产量两千斤。“稻蟹共生”模式构建起精妙的生态共生系统,广袤稻田化身天然养殖场,以繁茂的昆虫与浮游生物滋养河蟹,而河蟹在田间的每一次穿梭游动,既是对土壤的天然松耕,又将代谢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反哺稻苗。这种双向滋养的生态循环,不仅成就了河蟹肉嫩膏肥的绝佳品质,也培育出无化肥农药残留的有机水稻,符合绿色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其经济价值较高且易于销售,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让有限的土地资源迸发双重经济价值,实现农民增收的致富新途径。
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方操家庭农场经营者范文杰说,今年我们在稻田里养蟹对稻田有很大的帮助,蟹苗在田里能够捕食害虫、虫卵,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同时,它们的排泄物会转化成天然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这种“以蟹治虫、以蟹培肥”的生态循环模式,让稻米颗粒饱满,品质提升,售价高于普通大米,能够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预计螃蟹九月份上市,仅养螃蟹这一项能够收入3万元左右,让我们家里又多了一项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
今年扎兰屯市在稻鱼综合种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引进“稻蟹共生”综合种养新模式,并通过政府扶持、试点推动、农民参与等方式,深入推进稻养蟹、蟹育稻,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种养目标。实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好愿景,为扎兰屯市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