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推动和激励医改先进典型,挖掘和总结自治区医改案例经验,内蒙古自治区卫生政策研究所组织出版了《内蒙古自治区医改案例研究》,呼伦贝尔市卫生健康委《流动小药箱智护大健康》作为牧区基层卫生服务创新与实践案例被纳入其中。
“健康保障小药箱进牧户工程”坚持“政府支持,牧民自愿,科学设置,安全使用”原则,固定与流动相结合,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式向广大牧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是解决边远牧区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可及的有效举措,彰显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呼伦贝尔市卫生健康委作为健康保障小药箱进牧户工程的推动者,通过“四举措”提供制度、资金、服务、效率四项保障。
一是建立完善政策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呼伦贝尔365体育投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健康保障小药箱进牧户”工程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小药箱管理工作制度》《流动医疗车工作制度》等相关制度,从制度层面上保障了小药箱工程规范运行。小药箱与流动医疗车一起,在牧区构成了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完善了牧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二是拓宽物资筹措渠道,提供资金保障。作为呼伦贝尔市乃至自治区的医改亮点工程,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小药箱工程的投入力度,累计投入约3900万元,覆盖235个嘎查,服务46632人,覆盖率100%。通过多渠道筹措物资和资金,实现了广大牧区小药箱全覆盖。三是强化监督管理措施,提供服务保障。呼伦贝尔市卫生健康委从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医保制度落实、政府投入、流动车运行等方面确定33项监测指标,定期对小药箱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价,保障服务质量。四是探索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效率保障。小药箱继续迭代升级,通过实时数据传输、个性化管理和高效的信息平台,“互联网+”技术使得小药箱工程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覆盖面、精准性和管理水平。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健康保障小药箱进牧户工程”得到了广大牧民的好评。实现了“二个推进、三个提高”的成果,缓解了边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个推进:一是推进了基层信息化建设。第四代小药箱融入“互联网+”的理念,通过二级医院与苏木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智能设备的应用,患者与家庭医生微信互动、小药箱平台创建等信息化手段推进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二是推进了国家各项医改制度的落实。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等各项制度融入在“健康保障小药箱工程”中,各项医改政策在边远牧区扎实推进。三个提高:一是提高了苏木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二是提高了牧区慢性病患者和重大健康病的管理水平。三是提高了边远牧民看病就医感受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小药箱”通过固定与流动相结合方式,家庭签约医生个性化健康管理,有效地缓解了边远牧民“出行难、看病难”的问题;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和医保即时结算,降低了牧民的药品支出负担和牧民就医成本,有效地缓解了边远牧民“看病贵”的问题。
今后,呼伦贝尔市卫生健康委将在牧区继续实施“健康保障小药箱”提档升级工程,强化“互联网+智慧医疗”功能,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提高慢病管理效率,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加强小药箱内涵建设,发挥好家庭医生作用,促进医防融合,提高牧区群众健康保障水平,促进呼伦贝尔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唱丽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