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一座现代化的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如璀璨明珠般闪耀。这里不仅是体育竞技的殿堂,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基地。它以独特的方式凝聚着团结奋进的新动能,为地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占地面积达18.3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9.6 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场馆由大道速滑馆、冰球冰壶馆、短道速滑馆以及运动员公寓等建筑构成。其中,大道速滑馆建筑面积2.7 万平方米,是自治区唯一可同时举办大道速滑、短道速滑、冰球、冰壶、花样滑冰等国际 A 级赛事的冰上运动场馆。短道速滑馆建筑面积 1.3 万平方米,能承办各类短道速滑国际赛事。冰球冰壶馆建筑面积 2.1 万平方米,包含冰球馆和冰壶馆两部分。运动员公寓建筑面积 3.2 万平方米,可容纳 368 人住宿,多功能用房也能满足众多人员的住宿、餐饮等需求。
海拉尔区积极将冰雪体育运动融入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把冰上运动训练中心精心打造为青少年研学交流基地。这一举措意义非凡,为365体育投注各族青少年搭建起了一座专业的冰上运动交往交流平台。所有冰雪运动场馆向呼伦贝尔市户籍16 周岁以下青少年免费开放,并与海拉尔区 14 所中小学,如呼伦小学等签订免费使用协议,定期组织校际间的冰雪运动交流活动。海拉尔区还大力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将速滑、冰球、滑雪、冰壶等冰雪运动纳入冬季体育课程、课间活动和课后服务范畴。自1980 年开展青少年冰上运动以来,成果丰硕。海拉尔区多次参加全国及自治区中小学冬季运动会,成绩斐然。连续 11 年承办内蒙古自治区中学生冬季运动会,初中代表队连续 10 次获得速滑比赛团体第一名,海拉尔第二中学荣获速度滑冰项目高中组团体第一名,呼伦贝尔市更是荣获冰雪综合项目初高中组冠军。在 2024 年全国中小学生速度滑冰锦标赛中,斩获 3 枚金牌、2 枚银牌、3 枚铜牌。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各族青少年在冰上运动中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共同成长的生动写照。他们在冰面上挥洒汗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走进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无处不在,它们与场馆建设、室内氛围营造及文创产品开发等环节有机融合。在建筑设计上,大量运用红墙、卷云等中华文化元素,同时将哈达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创造性地融入其中,使现代体育建筑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场馆室内,奥运之星、中华民族形象等图片随处可见,时刻向人们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更是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各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利用,制作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通过显性宣传和隐性宣传相结合的方式,让各族群众在参观、游玩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的增强,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使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冰上运动场馆的建设以及承办“十四冬” 的历程,是一部海拉尔区各族儿女团结拼搏的奋斗史。它见证了海拉尔区各族群众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步伐。场馆建设期间,各方力量汇聚,为了共同的目标全力以赴。在承办国家级赛事过程中,面对各种挑战,工作人员、志愿者以及运动员们团结一心,展现出顽强拼搏的精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联合民族工作部门,每年在“两月一周” 期间组织各族干部群众前来参观,通过向他们讲述场馆建设和承办赛事中展现出的团结拼搏精神,以及海拉尔人开放包容、团结和谐、崇尚现代的精神气质,引导各族群众传承和弘扬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与团结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海拉尔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十四冬” 场馆不仅是海拉尔区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十四冬” 期间,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共接待国内外团队游客 3.03 万人,景区接待游客 84.71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 1582.36 万元。凭借完备的场馆条件和丰富的冰雪资源,海拉尔区积极谋划经济发展新篇章,拟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大力培育训练赛事经济、研学旅游经济、夜间观光经济、文化演艺经济等新业态。规划打造的冰雪装备和文创展厅、咖啡简餐吧、运动员餐厅等,以及推出的“呼伦贝尔之恋” 主题冰秀演艺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这些举措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惠及各族群众。场馆已成为推进海拉尔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功能,在民族团结进步和地区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