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体育投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社会热点回应

这些补贴和补助,你领到了吗?

信息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01 10:07 浏览: 【字体大小:

主持人:王美灵

主持语:今年,多部门出台系列政策措施稳就业惠民生。就业见习补贴、职业技能提升补贴、基层就业支持政策、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等,本栏目邀请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解答这些补贴补助和政策支持都包括哪些。

嘉宾:呼伦贝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与农牧民工工作科工作人员王宝成
主持人:吸纳就业企业可申领的补贴和补助有哪些?

嘉宾:吸纳就业企业可申领一次性扩岗补助、就业见习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招用2023届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失业、工伤、职工养老保险费1个月以上的企业,按照企业每招用1人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采取“免申即享”的方式,精准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通过银行将一次性扩岗补助资金发放至用人企业对公账户;对没有对公账户的企业,将资金发放至税务部门提供的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账户。

对吸纳符合条件人员参加就业见习,按规定支付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费并为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就业见习基地,可享受自治区一类区最低工资标50%的就业见习补贴。对见习人员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单位,补贴标准提高至60%,补贴期限为3—12个月。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16—24岁的失业青年见习时长3—12个月的也可领就业见习补贴。

社会保险补贴对象为小微企业招用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费给予最长不超过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不包括个人应缴纳部分。对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参照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执行,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主持人:失业人员有什么补贴可以领?

嘉宾:失业人员可领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物价补贴、一次性吸纳失业人员就业补贴。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同一职业(工种)同一等级只能申请并享受一次技能提升补贴, 每人每年享受补贴次数不超过三次。

对于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按规定向困难群众足额发放物价补贴。

对企业招用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签订1年以上(含1年)劳动合同的,并为其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发放企业一次性吸纳失业人员就业补贴。按每人1500元的标准发放,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

主持人: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的补贴和政策支持有哪些?

嘉宾: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基层就业支持、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高校毕业生基层项目包含6个项目:“三支一扶”计划、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一嘎查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中小企业人才储备计划。高校毕业生参加基层项目,服务期间可享受相应的生活补贴。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后,参加自治区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时,享受服务基层期满人员定向招录政策。

对在毕业学年内有就业创业意愿并积极求职创业符合有关条件的高校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含技工院校)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在毕业学年内有求职创业意愿并积极求职创业的低保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特困人员中毕业生、残疾及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含技工院校),一次性发放每个学生1500元。

对企业招用毕业年度或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周岁青年,签订1年以上(含1年)劳动合同的,按每人1500元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实施期限截至 2023年12月31日。

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对象为2023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具体内容为2023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予以免除,参照国家助学贷款贴息政策,免除的利息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承担。2023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经贷款学生自主申请,可延期1年偿还,按照有关规定,助学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2年,延期贷款不计罚息和复利,风险分类暂不下调。

结束语: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人群可申领上述补贴和补助。多部门通过出台多种补贴和补助,促进企业发展,保持稳定就业,有利于合理分配国民收入,有利于保证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如果您想反映对身边民生话题的看法和建议,可通过热线电话及邮箱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470—6660666

邮箱:hlbrbxss@163.com

见习记者:王美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蒙速办 国务院 微信 微博 返回头部 ×